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

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

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

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

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

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

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

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

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

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

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致虚极,守静笃。

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

万物并作,

动作生长。

吾以观复。

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於虚,动起於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

复归於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各反其所始也。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归根则静,故曰静。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复命则得性命之常,

故曰常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

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其

分,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

知常容,

无所不包通也。

容乃公,

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

公乃王,

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

王乃天,

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

天乃道,

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极虚无也。

道乃久,

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有极也。

没身不殆。

无之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用之於心,则虎兕无所投

其齿角,兵戈无所容其锋刃,何危殆之有乎?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不極,則有未亡也。守靜不篤,則動未亡也。丘山雖去,而

微塵未盡,未為極與篤也。蓋致虛存虛,猶未離有,守靜存靜,猶陷

於動,而況其他乎?不極不篤,而責虛靜之用,難矣。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極虛篤靜以觀萬物之變,然後不為變之所亂。知凡作之未有不復

者也,苟吾方且與萬物皆作,則不足以知之矣。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萬物皆作於性,皆復於性,譬如華葉之生於根而歸於根,濤瀾之

生於水而歸於水耳。

歸根日靜,

苟未能自復於性,雖止動息念以求靜,非靜也。故惟歸根,然後

為靜。

靜曰復命,

命者,性之妙也。性猶可言,至於命則不可言矣。《易》曰:窮

理盡性以至於命。聖人之學道,必始於窮理,中於盡性,終於復命。

仁義禮樂,聖人之所以接物也,而仁義禮樂之用,必有所以然者。不

知其所以然,徇其名而為之,世俗之士也。知其所以然而後行之,君

子也。此之謂窮理。雖然盡心以窮理而後得之,不求則不得也。事物

日構於前,必求而後能應,則其為力也勞,而為功也少。聖人外不為

物所蔽,其性湛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物至而能應,此之謂盡性。

雖然,此吾性也,猶有物我之辨焉,則幾於妄矣。君之命日命,天之

命曰命,以性接物,而不知其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謂復命。

復命日常,

方其作也,雖天地山河之

文档评论(0)

136****67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