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
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
作参与、创新实践。
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新的教育改革的趋势。
1.“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2.“核心素养”生于当下,指向未来!
二、“核心素养”是什么?
1.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并不是两个概念的叠加)
素养指的是学生在主要学科领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提出、解决和解
释问题时有效地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
2.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它的价值取向和指标选取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
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他“反映了学生终生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需
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核心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3、核心素养就基础性素养。
基础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基础性,“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起着奠基作用的
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就基础性核心素养就基础性素养。
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
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
最上层的“科学(广义)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学习中通过体验、
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
是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
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
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
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
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
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基于奠基核心素养的课堂改进
1、追求“核心素养”的切入点:课程设置和实施、学校文化的建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核心技术、互联网+时代课堂转型等等。
2、基于奠基核心素养的课堂改进实践:
课堂改进的核心基础——师生关系的重建
课堂改进的人本回归——从“课”堂走向“学”堂
课堂改进的技术支撑--未来课堂指向未来
课堂改进的靶向管理——数据背景下学业评价
课堂改进的理性升华——从“教学”走向“教育“
课堂改进的效能优化——脑科学的学习与实践
3、以“仁”为本,先尊人。
厘清我们的培养目标。
关注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找到学生终生发展的有用的基因,才能在给学生打下
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
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
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
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
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