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注释.pdfVIP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注释.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注释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

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

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

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

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

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

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

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缺乏的产物,

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头

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故意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

要舍弃浇薄虚华而实行朴实敦厚。

[解释]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

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遵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

开德。

3、无德:无法表达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有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

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5、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

有意作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7、薄:缺乏、衰薄。

8、首:开头、开端。

9、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10、华:虚华。

11、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12、薄:指礼之衰薄。

[引语]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头,所以叫做

《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头,所以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比

拟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但凡符合于“道”的

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行分别,但又

有区分。由于“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符合“道”的精神。“德”

是“道”在人世间的表达,“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熟悉并

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评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

是完全符合“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

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

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

老子批判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状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

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

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

这样做的结果固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表达在人间,

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

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

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

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

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

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

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

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

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

是全书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才智很高的人”,原意大约一

样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

愈来愈难以相处,所以在非常感动的心情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

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

使用了一

文档评论(0)

337998777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