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网络舆情的研究与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在国内的发展路径,并对当前国内舆情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具有深入的了解,便于更好地研究舆情产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深入分析了“舆情”在我国的发展渊源及脉络,并对舆情、舆论等基本概念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时间顺序对舆情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我国舆情研究发展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2008年,舆情产业发展呈现巨大变化,这一年成立了诸多影响力巨大的舆情专业研究和服务机构,党和政府在互联网、新闻工作方面进行了新探索、新布局,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也相继成立研究中心,从新媒体、网络舆论等角度开展研究。2008年以后,舆情信息工作已经走向了广阔的市场,开始出现专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迹象,社会各界对网络舆情服务展现了强劲的需求。专业机构开始出现并提供社会化服务,这直接催生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新分支。2009年是网络舆情产品及服务的大发展之年,网络舆情分析和研究工作从此开始焕发生机,进入大发展时代。2009年以后,企业应对舆情成为舆情研究和服务的另一个重要方向。2016年成为政府及时回应舆情的分水岭,在时效、舆情回应上迈入新常态,全国各地政务舆情回应率大幅度提高,回应效果显著增强。;
有研究认为,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形势下,新的舆情态势和舆论格局开始形成,对党和政府决策过程产生了深度影响。这一切,使得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独立性愈发凸显,网络舆情研究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不同学术领域和学科的学者广泛涉猎于此,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网络舆情研究成果”的专题研究和计量分析也逐渐被重视和关注。我们能够从政策、学术、技术、传媒、市场、国际、智库等不同的维度来观察舆情研究和业务的勃兴与发挥的重要社会作用,以及其走过的不同发展阶段。;
目录
1网??舆情研究的兴起;
根据综合考察“新闻”“舆论”“民意”等多个概念及相关维度的结果,我国学术界的理论探索紧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走在“网络舆情”服务实践和产业发展的前面。传统媒体的批评报道与舆论监督、网络媒体与网络舆论、公共领域与舆论场、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是过去几十年间舆论研究的四大领域,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舆论学研究热点变化的两大推力;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角度看,国内的舆论研究共同体发育尚不成熟,稳定的合作群体依然不多,机构间的合作匮乏。;
第一章网络舆情的研究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舆情”研究最初发端于学术探索,从少数研究者的理论探索和独立创见,到走出学术圈进入传媒业界和市场服务领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理论学科和产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规模的爆发式增长,这个过程与互联网逐步改变社会舆论格局的时间几乎同步,值得关注和思考。
对于我国网络舆论的发端,目前存在多种观点。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火爆的门户网站、论坛/BBS、博客、聊天软件等,开始逐渐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科技部还使用了“网民”这个新生名词。互联网社交型媒体的出现,真正开启了“大众话筒”时代的序幕,一个巨大的网络舆论场开始形成。数以万计的网民言论客观地呈现在公开的互联网上,形成了大量具有可参考性的言论样本,为政府机构提供了解与测量网络舆情和网络民意的便捷渠道。;
国内学者对网络舆论研究起点的观点较为多元。有研究称,1997年中国男足冲击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失利,一位网名为“老榕”的球迷在四通利方(新浪网前身)的《体育沙龙》论坛发表了《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立刻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并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林楚方、赵凌则认为:“真正以国内网站为平台来表达民意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1999年5月9日人民网为抗议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而开设抗议论坛一事,这是传统媒体网站开设的首个时事新闻类论坛。”这个论坛后来改为“强国论坛”,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主要的网络讨论社区之一。
此后经历2003年“非典”事件,不仅让互联网加快成为更多中国人工作学习、信息交流和生活购物等的新方式,还促进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舆情应对和新闻发布制度的快速建立健全。南京市舆情调查分析中心成立于2003年“非典”肆虐之际,在成立之初,就针对“非典”舆情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人民日报》等媒体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报道。;
进入互联网时代,社情民意得以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