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常见错误例析及应对策略.docVIP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错误例析及应对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错误例析及应对策略

王志莲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查有两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鉴赏诗歌时“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由此不难看出,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对学生理解、判断、概括及表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考题来看,诗并不难懂,但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

常见的错误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型

命题者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设题由易到难。细心的考生会发现,标题、注解往往暗含提示,但不少考生常忽视题目要求,漏掉标题或注解提供的信息,在混沌状态中仓促答题,结果答非所问。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职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诗人内心压抑着痛苦的宁静。

[错误原因分析]

许多考生不善于利用注解这一有效信息,在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就未能进行准确的领悟和表述。只是简单地答成“愉快”“悠闲”“向往隐居生活”等。如果注意到注解中对作者的补充说明:“主张改革,被削职为民”,就不难理解到诗人外表看似悠闲愉快,内心实际上是压抑、痛苦的,只是诗人淡泊名利,没有发牢骚而已。没有发牢骚并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二、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型

一些考生误把对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进行鉴赏理解为作题抒怀,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错误原因分析]

不少考生误把题目中的“简析”理解为要自己发表感想,结果有的写成“冬至时节的夜晚,作者想起了他的家乡亲人,此时的他是多么的孤单寂寞啊!”或写成“节日到了,诗人应该回家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家难回,他的遭遇的确让人同情”。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再如20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折柳”寓意时,就有不少考生大发感慨:“诗句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白那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欣赏诗人在幽静的夜晚听着笛声和折柳声的高雅情怀,所以‘折柳’二字是关键。”失分原因如出一辙。不懂古代文化常识,胡乱发挥是其失分的症结所在。

三、寻章摘句罗列型

与“借题发挥”相反,部分考生由于担心漏掉得分点,生怕鉴赏得不够全面,常常引经据典,将原诗与其它诗句加以比较,但缺乏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答题,观点不明朗,甚至脱离诗句内涵,结果画蛇添足,徒劳无益。这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

例如200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感情。

[参考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错误原因分析]

有的考生答成这样的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让人联想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东去的江水让人觉得愁绪如水一样绵长无尽,一时无法排遣;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让人联想到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历史风云变幻,大浪淘沙,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英雄激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因而他们的感情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样的答案寻章摘句,往往只停留在诗句表面,未能深入展开分析,内容空泛,不能反映出诗歌鉴赏所要求的“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要求,实质上没有对诗歌进行有效的鉴赏。这反映出部分考生虽然平时爱好古代诗歌,但实际鉴赏能力十分欠缺。

文档评论(0)

199****8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