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部优课件1).docxVIP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部优课件1).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课题

高中历史选必修一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

授课教师

学科

历史

Ⅰ课前系统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三单元,本单元一共有三课,此为第一课。作为法律与教化的开篇,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展现了礼治与法治的纷争和融合之路,本课以时间为顺序,以法治和礼教两种社会治理手段的选择为线索,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发展历程,课程内容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密切关联。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对《中国历史纲要》的学习,对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古代社会法治和礼制的发展过程了解较少,特别是不理解古代社会“礼”与“法”的纷争与融合。他们思维较为活跃,在高一学习中获得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有更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故学生能够通过对新的史料的研读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新的信息,概括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观点和主流趋势。

素养目标

1.把握历史时序,了解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变历程,知道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从相争到融合的发展趋势。(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理解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手段,知道不同时期德治与法治起到的不同作用,理解秦朝依法治国的原因。(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3.了解秦汉到明清家训、家法、族规、乡约的发展及其在国家治理上产生的教化作用,知道其区别与联系,分析乡约变化的原因和内容,体会政府在其中产生的作用。(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端,汉魏以后礼法结合的重要过程

教学难点

法治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礼制的发展和乡约的变化

教学策略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Ⅱ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课之前先一起看一则取材于唐代杜佑《通典》中一则案例:

西汉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

西汉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

甲当何论?——唐代杜佑《通典》

提问:如果你来断案,结果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甲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甲属于包庇行为)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董仲舒是如何处理此案的?

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

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

(《诗经》、《春秋》儒家经典,甲的行为符合儒家的伦理要求,他是无罪的)

概念解读: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董仲舒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即法律的儒家化。

概念解读: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

提问:同学们,法律的特点是什么?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而儒家的教化提倡道德感召与自律,教化着眼于教育和引导。法律与儒学教化,前者刚,后者柔,两者是如何结合的?又有何影响呢?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演进历史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务实施一】核心史实解读

接下来,我们就以董仲舒生活的西汉为界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主题:中国古代的礼法关系

时期

法律

教化

关系

夏朝

《禹刑》

礼法对立

(儒法之争)

商朝

《汤刑》

西周

《九刑》

敬天保民、礼制

春秋战国

铸刑书、法家法治

儒家德治

《秦律》

《九章律》

尊崇儒术、以经注律

礼法结合

魏晋

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纳礼入律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宋刑统》

《吕氏乡约》《家礼》

《大明律》

明太祖六谕

《大清律例》

圣谕十六条

核心史实一:子产铸刑书

【活动预设】

课中安排一位同学介绍子产铸刑书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子产铸刑书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意义(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是法制上的巨大进步)。

核心史实二:律令儒家化

【活动预设】

老师讲授:将儒家的伦理精神注入法律,我们称之为法律的儒家化法律的儒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