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三伏贴规范考核试题
一、选择题(10×5=50)
1.三伏贴是指在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C
A.春季B.冬季C.夏季D.秋季
2.三伏贴适宜的人。B
A.素体阴虚B.素体阳虚C.气血不足D.淤血阻络
3.三伏贴中能引起发泡的药物。A
A.白芥子B.延胡索C.甘遂D.细辛
4..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小时,C
A.0.5-2B.1-2C.2-6D.8-10
5.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小时A
A0.5-2B.1-2C.2-6D.8-10
6.连续贴敷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
或提高疗效。C
A一年B.两年C.三年D.四年
7.贴敷的最佳时间为:C
A.去药后无明显感觉,无红、肿、热、痛。
B.去药后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或难以忍受
C.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
D.去药后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8.哮喘常用取穴:B
A.膈俞、肾俞、肺俞、云门、曲池、合谷。
B.肺俞、肾俞、脾俞、膻中、膏肓、定喘、天突
C.肺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
D.膻中、膏肓、脾俞、命门、曲泽
9.以下哪个不是三伏贴禁忌人群:D
A.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B.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C.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D.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10.异常皮肤反应及处理错误的:A
A.贴敷部位如果出现过敏反应,一般不必特殊处理
B.出现水泡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
C.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D.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二、填空题(10×5=50)
1.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又称“天灸”、“三伏贴”。
2.三伏贴可祛除伏痰、扶助阳气、增强体质,使冬季发病症状减轻,
或不再发病。
3.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
敏、低热。应到医院专业科室寻求治疗。
4.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
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弱电工程合同范本.doc
- 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pdf
- 人教版选修1-单词默写.doc
- 单轨吊轨道质量验收及考核评分表.docx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语法总结(上)[八种时态].docx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docx
- 作文素材:关于“青春”的论点论据.doc
- 工作餐供餐合同协议书.docx
- 外墙面一般抹灰施工方案.docx
- 屋面及防水工程.pdf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