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1/NUMPAGES1
膀胱过度活动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膀胱过度活动症中西医研究进展胡桂芳1高坪2(通讯作者)(1成都中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2成都中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关键词】膀胱过度活动症;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R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007-03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bladder,OAB)的概念最早被提出来是在1989年,但直到1997年才广泛使用,直到2002年,国际尿控学会(InternationalContinenceSociety,ICS)制定OAB的定义:
OAB是以尿急为核心的一组症状,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urgeurinaryincontinence,UUI),通常伴有尿频和夜尿增多,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overactivity,DO).根据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2010年6月发布的首个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18岁以上人群OAB的总体发病率为5.9%,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步增高,4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可达11.3%。
而2011年,中国的一项覆盖6个地区共1448例患者的调查表明,OAB在中国发病率为6.0%(男性5.9%,女性6.0%)[1]。
由此可见,在我国OAB年龄相关性很强,且性别差异性不大。
总的来说,OAB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现结合近年来的部分相关文献,对OAB的研究行进总结,作综述如下:
1.西医研究进展1.1病因病机目前OAB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主要发病因素可能有神经系统异常、逼尿肌过度活动、炎症、膀胱出口梗阻、高龄、精神疾患(抑郁、焦虑等)。
发病机理涉及不同水平的中枢、外周神经和膀胱逼尿肌本身对排尿抑制作用减弱或非正常的兴奋,某些形式的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也可引起膀胱逼尿肌的非抑制性收缩[2]。
经研究归纳目前可能存在以下发病机制:
(1)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尤其膀胱传入神经的异常都可以出现OAB症状;(2)肌源性学说:
逼尿肌平滑肌细胞的自发性收缩和肌细胞间冲动传导增强,可诱发逼尿肌收缩而产生OAB症状。
根据影像尿动力学可以分为四型。
Ⅰ型:
影像尿动力检查未发现逼尿肌的不随意收缩;Ⅱ型: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发现有逼尿肌的不随意收缩,但患者可以感知收缩并能够抑制它;Ⅲ型:
影像尿动力检查有逼尿肌的不随意收缩,患者也可以感知收缩并且能够使括约肌收缩,但不能抑制逼尿肌收缩;Ⅳ型:
影像尿动力检查有逼尿肌的不随意收缩,患者不能够感知,也不能够引起括约肌收缩和抑制逼尿肌不随意收缩[3]。
1.2诊断OAB是一种经验诊断。
病史采集尤为重要,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典型症状和相关症状。
同时需要详细的排尿日记,并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其病因复杂,尚不十分明确,病史采集应涵盖内科、神经科和泌尿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史和治疗结果等。
体格检查的重点在腹部、盆腔、直肠、神经系统。
辅助检查:
尿常规,部分需进一步做细菌学排除感染等;部分需行尿流率、剩余尿的测定及经直肠前列腺彩超等检查来了解下尿路功能状态等。
在排除感染、结石、膀胱原位癌等病理状况后,即可作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
1.3治疗诊断明确后,应与患者沟通其治疗需要与治疗期望,根据患者生活质量受干扰的程度,与患者建立合适的期望值。
OAB治疗的首选方案有行为疗法和药物治;二线方案有神经调节、膀胱扩大成形术、尿流改道;其他还有去神经术、电磁治疗、逼尿肌肉毒素注射等。
行为治疗作为最初治疗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膀胱训练、盆底肌功能锻炼等。
膀胱训练是通过抑制排尿感觉和推迟排尿时间,并逐渐增加排尿间隔来增加膀胱容量和减少逼尿肌不稳定,从而提高患者的自行排尿能力。
盆底肌功能锻炼则是患者主动通过反复盆底肌肉群的收缩和舒张,增强盆底肌肉,增加尿道阻力,对抗逼尿肌的非抑制性收缩,从而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盆底肌功能训练常结合生物反馈疗法[4]。
治疗期间应与排尿日记联合应用,加强患者自我了解。
虽然目前许多药物在治疗OAB上已显出一定疗效,包括抗毒蕈碱药物、抗抑郁药物、a受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