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更新了CRT适应证,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背景????(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领域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620万人罹患心衰[1],全球心衰患病人数高达3770万[2]。我国2012—2015年的一项心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为1.3%,较2003年(0.9%)的心衰患病率显著增加[3-4]。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岁人群中约有心衰患者1370万[4]。心衰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衰而言,5年死亡率可达50%[5]。与此同时,因慢性心衰引发的医疗费用巨大[6]。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基础上,又出现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选择性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窦房结起搏电流(If)通道阻滞剂、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等新型药物[7-10]。然而,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另一方面,晚期心衰虽可采用心脏移植疗法,但受限于传统观念、心脏供体有限及技术等原因,未能普遍开展。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包括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pacemaker,CRT-P)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defibrillator,CRT-D),已经成为心衰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慢性心衰患者往往合并心室内的传导异常,导致心脏运动不同步[11-12]。CRT是在传统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提高心脏排血效率,长期应用可逆转心肌重构、降低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率。
(二)慢性心力衰竭起搏治疗的发展历程
心脏起搏用于治疗慢性心衰已有30年的历史。1990年Hochleitner等[13]提出使用双心腔起搏及短房室间期可以改善心功能,标志着心脏起搏治疗心衰时代的开始。199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起搏指南中将药物难治性心衰列为起搏的Ⅱb类适应证[14]。但在2000年,北美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否定了其疗效。
1998年Daubert等[15]首先成功地经心脏静脉植入了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导线,实现了左、右双心室同步起搏。2001年,第1个商用双心室起搏装置在美国问世,次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期间及此后开展了Path-CHF[16]、Insync[17]、MUSTIC[18-19]、MIRACLE[20]等临床试验,证明双心室起搏可改善伴有QRS时限延长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此,2002年ACC/AHA/NASPE将QRS时限延长的慢性心衰列为CRT的Ⅱa类适应证[21]。2003年JAMA杂志发表的荟萃分析[22]、2003年的COMPANION研究[23]和2005年的CARE-HF研究[24]表明,CRT不但能改善慢性心衰症状、减少住院率,同时也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其中,CARE-HF研究,即心脏再同步-心衰研究,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该研究共入选813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CRT组,平均随访29.4个月。研究发现CRT可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达36%。基于此,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ACC/AHA制定的慢性心衰治疗指南相继将部分合并心脏运动不同步的慢性心衰列为CRT的Ⅰ类适应证[25-26]。
2007年ESC心脏起搏和再同步治疗指南[27]和2008年ACC/AHA/美国心律学会(HRS)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28]均将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下降且QRS时限延长的心衰患者列为CRT的Ⅰ类适应证,再次充分肯定了CRT的治疗意义。同时,基于日益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23,29],就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起搏依赖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