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pdfVIP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序一1

序一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

我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呢?一般人都把长城作为中华古文明的象征。不

过代表中华悠久文明传统的,至少还有另一座长城,那就是以“史”和“志”

等文化典籍构筑的“长城”。这座文化典籍的“长城”比砖石泥土砌筑的长

城的历史还要长。据统计,仅留传下来的国内收藏的古代地方志就有八千多

种,真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地方志是我国极具特色的文化载体,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保留有丰

富的各地区的前代政、经、科、文资料。浙江乃文化名郡,方志撰述历史绵

长,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精湛。战国时代的《越绝书》被公认为我国地

方志之鼻祖。主要记述今太湖下游及萧绍平原一带风物。载有富中大塘、陵

水道等水利工程。东汉著名学者王充评价《越绝书》曰:“刘子政(刘向)、扬

子云(扬雄)不能过也。”此后浙江方志编纂也位居前列。据洪焕椿《浙江地方

志考录》统计,全国现存明代的浙江方志有四十九种,九百八十八卷,种数

仅次于江苏,卷数则居全国第一。清代浙江方志计有二百六十六种,五千七

百五十七卷,种数居全国第八,卷数居全国第四。具体到今宁波地区,南宋

和元代修纂的《四明六志》更是公认的方志佳作。时至1951年完成的《鄞县

通志》五十一篇,更被认为是“浙江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县

志”。至于本区水利专志则以南宋《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清代《甬上水利志》

以及民国《东钱湖志》著称于世。其中专记鄞县它山堰的宋代水利名著《四

明它山水利备览》在方志界地位显赫。

鄞地被奉化江分为东西两区,宋代人描写本区水利形势是:“四明,泽

国也。大湖漫其西南,大江带其东北,然七、八月之交,十日不雨则舟胶于

河,民病矣。盖(东钱)湖独用以溉旁湖之田。江又潮汐上下,卤恶而不适

2鄞州水利志

用。”有鉴于此,唐代太和邑令王元为减轻本区旱涝威胁,于奉化江支流

鄞江之它山筑堰,一以截断咸潮上溯,二以在堰上游开渠引淡水东向入城,

既使沿渠二十余万亩农田得以灌溉,又保证城中居民的淡水供应和改善市区

水景观,一举而多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正是南宋魏岘对这一水利工程沿

革和维修的实录。魏岘居家距堰不数里,常与田夫野老论及鄞县旱涝水利及

当修当治之方,并受命亲自主持修堰、淘沙、造闸等工程,熟记本地水利源

委、得失利病,个人体验并参以前代文献遂成是书。书分上下卷,上卷主要

记它山堰水源及工程修造及维护要点,下卷记修治沿革等文献,内容丰富,

言简而事明。以方志体例而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在地志之中颇

为近古”。书中首记唐太和七年(833)邑令王元始筑它山堰以捍江湖,纠正了

《新唐书·地理志》所记时间及始创人姓名之误。它山堰成功运行至今已逾

千年,成为硕果仅存的少数几座在用的水利工程。《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也成

为今天能够见到的早期水利专志之精品。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鄞州区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水利于其中居

功至伟,遂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方志编纂高潮中撰成《鄞县水利志》8篇39

章,计60余万字。今又撰成《鄞州水利志》9篇52章,初稿已逾百万字,实为

上承传统,下启新志的难能可贵之作,编纂中所读所收资料难以计数。古之

修志恨其资料少,今之修志难在资料多,如何做到取宏用精,着实要花费大

功夫。经过主编及编者的筛选、考订、梳理、鉴别、提炼、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正所谓“千淘万漉煞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期间前后衔接的两部新

志花费了编者(其中年逾古稀的老专家承担重任)二十余年的心血劳作,方才完

成存史求真、提纲挈领的佳作,编修者为保存有价值的水利资料呕心沥血地

劳作,其奉献精神令人感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务院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水利部主

持的全国范围的江河水利志的编纂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着重反映近50年

各流域、省、市、县的水利建设,以及与之有关的自然和社会信息。它保留

了最近几十年间水资源、水环境、水利工程及其地理背景的重要数据和原始

资料。前期完成的江河志、水利志已经在水旱灾害研究、水环境研究、洪水

风险分析、水利规划等工作中得到应用。可见,江河水利志的编纂不仅是传

统文化的延续,而且在促进自然科学研

文档评论(0)

184****89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