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议论文的起承转合式 结构复习讲义.docx

2025高考语文议论文的起承转合式 结构复习讲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题高考语文议论文的起承转合式结构复习讲义基本知识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术语起即开头承接开头加以论述转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同样,“承”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但“合”却是收束全文承全文的关键,即转说开去,指在承这一基础之上,对材料进行提升,或转折,或递进,或扩展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

高考议论文的的结构模式之起承转合式

【基本知识】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术语。清朝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云:“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起”,即开头;“承”,接开头加以论述;“转”,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合”,即收束全文。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奇,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即中心论点),并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出对这一角度更深刻的理解。

所谓“转”,全文的关键,即转说开去,指在“承”这一基础之上,对材料进行提升,或转折,或递进,或扩展。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建议。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

首先,“起”有不同起法:开门见山直陈观点,如《劝学》《师说》;提出选题,即中心论点不是开头的某一句具体的语句,它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的承法:有紧接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接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

“转”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反承”,下文则“正转”;上文“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则是“长转”,重在下文;上文“长承”,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在理论,或在实践。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

(1)起—正承—反转—合

(2)起—正承—进转—合

(3)起—反承—正转—合

以这种结构格式写出来的文章,一可以眉目清楚,二可使内容丰蕴。

【特别提醒】

①“起”要起得有根据,不能站不住脚;②“承”要承得有延伸,或扩展出广度,或挖掘出深度;③“转”要转得自然,不能有刻意牵强的意味;④“合”要合得严密,让中心论点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

模板演示

【模板范文】

高考真题

(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范文展示】

器与道,并行不悖

①《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抽象的法则规律;器,就是具体可感的物体。

②器与道,并行也。我之见,器非与道并行不悖者。

③李鸿章曾说:“欲求驭外之术,惟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不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既要有中国传统的“道”,又不能故步自封,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器”,这才是重中之重。

④但古代的中国,有“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却对器没有足够的重视。我国古代提倡士农工商的思想,进入仕途才是为国效力的基本途径,却忽视了很多的生产发明。当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在参加科举,在考取功名,我们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中,每日聆听圣贤之语,认为这样可以永远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可是,当西方列强用长枪大炮向国人发起攻击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理论不能成为对抗西方列强的资本;我们才意识到没有器的道,是空乏无力的。

⑤思想家王夫之说:“无器而道毁。”国家没有道,就没有发展的方向,就会人心惶惶;国家没有器,就没有发展的力量,道的保护与落实就成了空谈。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制造出如中国天眼、中国高铁等令其他世界科技强国都感到惊讶的大国重器。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的“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道理。

⑥国家如此,人亦应如此。王阳明就堪称有道却更有器的典范。王阳明苦苦寻求道的真谛几十年,从风华正茂到年华老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悟出了真理:知行合一,知识与行为相统一。他一生讲授心学,门下弟子无数;他足智

文档评论(0)

有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有点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09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