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四川省化工园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编
编制说明
(送审稿)
目录
1项目背景 1
1.1编制背景 1
1.2任务来源 2
1.3工作过程 2
2四川省化工产业及园区建设情况 4
2.1四川省化工行业发展概况 4
2.2四川省化工园区建设概况 5
3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8
3.1化工废水水质特征及相关管理要求 8
3.2现有标准存在的问题分析 9
3.3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11
4行业产排污情况及污染控制技术分析 14
4.1行业分布情况 14
4.2主要行业生产工艺及污染物组成 14
4.3行业污染物排放量 27
4.4化工园区集中式污水厂建设现状 30
4.5污水厂处理工艺及运维情况 33
5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36
5.1标准结构框架 36
5.2标准适用范围及时间划分 36
5.3术语和定义 37
5.4污染物项目的选择 38
5.5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确定及制定依据 38
5.6污染物监测要求 53
6本标准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对比 55
6.1国外化工类标准发展现状 55
6.2国内化工类标准发展现状 67
6.3与同类标准的对比 77
7标准实施效益分析 86
7.1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 86
7.2实施本标准的成本分析 86
1
1项目背景
1.1编制背景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企业进园入区,尤其是化工企业。目前,我省已禁止在认定化工园区外新、改、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园区污水处理厂将成为化工废水进入环境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园区污水厂引起的环境潜在风险在逐步加大。
园区废水普遍具有组成复杂且波动大、营养物质不平衡等特点,随着园区企业越来越多,将会进一步提高园区污水处理技术难度和管理要求,同时增加有毒有害物质“穿透”(企业废水进入园区污水从通过稀释后进入环境)的风险。目前,我国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无明确的法律定义,废水排放大多参照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行管理,这种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需求与现有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空白之间的矛盾成为巩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制约因素,同时也不利于我省化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针对化学工业废水排放的管控思路主要集中在对各个子行业进行分别制定排放标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化学工业可分为8个子行业和38个子项,但目前国家行业标准仅覆盖了6个子类中的部分子项,另外部分子项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相当于放宽了这些化工企业(执行国家行业标准的除外)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作为化学工业废水的汇聚地——化工园区,目前无针对性的废水排放标准进行管控。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出水主要执行的现有标准包括《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和《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311-2016)等。以上标准对化工园区废水排放管控的针对性不强,容易出现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交叉执行、国家标准严于地方标准等问题,这样的标准执行可操作性差,不利于指导和管理化学工业水污染排放实际。
《长江保护法》提出“长江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没有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特色产业、特有污染物,或者国家有明确要求的特定水污染源或者水
2
污染物,补充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要求大幅提升化工园区污染治理能力,加快完善化工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强化污染物排放监测监管,推动稳定达标排放。因此,制定具有化工园区废水特征的排放标准是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首要任务。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有序制定修订统一的大气、水、土壤以及危险废物、噪声等领域环保标准”,目前重庆市已于2012年制定印发了《化工园区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0/457-2012),因此我省化工园区水污染物相关排放标准编制迫在眉睫。
1.2任务来源
根据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的《2023年度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第五批)的通知》(川市监函[2023]370号),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环规科技〔2017〕1号)的有关要求,由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环科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发展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