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水——中国古代文论以水喻文批评_吴中胜.pdf

文学如水——中国古代文论以水喻文批评_吴中胜.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OI:10.14180/j.cnki.1004-0544.2004.07.047

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年第期

20047

文学如水

———中国古代文论以水喻文批评

吴中胜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常把文学艺术作品比作水。古人以为水德与文德相通,这受历史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

水喻文反映中国古代文论对平淡自然风格的追求。

关键词:水;比喻;文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I06A1004-0544200407-0128-03

中国古代文论富于诗性特征,表现之一就是中国古人用它们集中起来,不难发现这并非偶然巧合,而是反映了一种深

许多比喻形容文学艺术作品,且喻体多为身边事或身边物如—把水的存在状态,作为文学艺术结构形式

,厚的文学观念——

动物、植物、建筑、食物、一山一水之景物等等。正如陶明睿的象征。在中国古人看来,文学如水。拙作正是试图通过古代

《诗说杂记》卷七解释严羽《沧浪诗话》时就说它“近取诸文学批评史中以水喻文的分析,来考察它反映出来的深层的

身,远取诸物,而诗道成焉”。以物喻文,其中最常见、最普遍文学观念。

的是把文学艺术作品比喻为水。这类例子很多,陆机《文赋》一

以“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来比创作构思的颠峰状文学批评中的“以水喻文”,从哲学上看是受了中国古代

态,以“或沿波而讨源”来比“选义按部,考辞就班”的思维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上》)的具象性思维方

径,以“水怀珠而川媚”论作文利害关键,以“言泉流于唇式影响而产生的。近取诸身是“生命之喻”,以人拟文,已有学

[1]

齿”、“豁若涸流”来描述创作灵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者作了生动论述,而“以水喻文”则是远取诸物的自然而然

神秘状态。刘勰《文心雕龙》原文章之道有“山川焕绮”“泉的结果,从文化历史背景看,“以水喻文”所接受的影响是多

石激韵”(《原道》第一),析情采关系有“水性虚而沦漪结”方面的,如人类长期的历史积淀、儒道释文化、魏晋时期山水

(《情采》第三十一),论诗人养气有“水停以鉴。”(《养气》第文化等等。水是生命生存、发展的必需品,世界几大文明古国

四十二),籍“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第二就产生于几大河流流域。人尚未出世就是生活在母亲的羊水

十六)以说明神思乃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身观局限的想象活中,“水代表了人类未生以前在黑暗母体中的过去,那种在羊

动。韩愈《答李翊书》以“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申说水中的温暖感觉,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最安全最和谐最自由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