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docxVIP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

?

王旗李国超

摘要:文学翻译是否有可译性,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界探究的问题。由于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著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会面临意义、风格、形式等多方面的障碍,源语的神韵和风貌很难展现,所以文学翻译可译性的绝对性是不存在的。而阐释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彰显,虽然在信息转换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但译者若能够以前理解为基础,遵循在翻译过程中的原则,则可以通过理解原著的思想内涵而相对再现原著的神韵,使文学翻译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障碍;可译性

想要探究文学翻译中可译性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翻译的定义,奈达和泰伯曾这样解释:“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对等首先是指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实现这种对等其实就是想要读者获得相同的艺术感受。钱钟书先生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论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二者其实都强调文学翻译过程中要达到源语和译语在语言、风格上的自然贴合。语言承载这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表达着独特的民族思维,虽然两种语言在文化、思维方面存在着共性,但实现二者的自然贴合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绝对的翻译与“完美”的翻译难度极大。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野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文学翻译的性质、翻译过程中的障碍,译者的地位及其复杂的阐释过程,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文学翻译并以阐释学为基础提出了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学翻译工作。

一、阐释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

(一)阐释学的起源

阐释学最初起源于希腊罗马时期,逐渐在十九世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阐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阐释与应用的方法论学说,其核心就是理解,这也是这门学科最基本的任务。海德格尔曾说:“阐释学是研究“只有通过理解才存在的那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什么”,也就是“实在”的人对于存在的理解。”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阐释学阶段、经典阐释学阶段、以及现代阐释学阶段。阐释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调阐释的目的、对象、方法及规则等,重视阐释过程中的能动性,认为文本具有独立性与客观性的意义,是一种经典经典阐释学,也就是认知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第二种是哲学以人存在的历史性为基础说明了阐释的条件性、相对性与历史性,这也就是现代阐释学,其实也就是哲学阐释学与本体论阐释学。前一种更加强调在阐释过程中文本的原本意义,也就是作者所给予文本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重视作者的意图与态度进行重建;而后一种则认为在阐释的过程中不必须要达到对于文本原本意义的理解,更加重视阐释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也能实现对于文学作品很好的翻译,文学作品其实也就具有着可译性。

(二)翻译与阐释学的关系

翻译和阐释学有着紧密的关系。语言是实现双方共同理解的重要媒介,想要理解就需要进行解释,文学翻译其实就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周旋,所以可以当做是阐释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施莱尔马赫在十九世纪初提出“翻译与方法”,从阐释学的视角出发说明了翻译和理解之间的紧密联系,探求了翻译在理论上的原则与方法,认为翻译大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译者不干扰原作者,引领读者逐渐接近原作者;亦或不干扰读者,尽量让作者接近读者。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作为现代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出发,强调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强调译者在理解和阐释文本中具有的主体性,并认为翻译实际上就是对于原作的阐释,这一过程富有主观性。而阐释学派中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乔治·斯坦纳则以海德格尔的观点出发,从另一种角度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主张,给予了翻译更加丰富的内含,将其大致归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信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使文学翻译具有了相对可译性。

二、阐释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

文学翻译中存在着语言、意义、风格等很多方面的差异,想要实现完全对等的翻译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通常文学翻译达到的理想状态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化”的境界,而“化”的境界实现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障碍,语言转码过程中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信息的亏损和风格的微小转变,阐释学理论和方法也就在这里展现出了其必要性。

(一)翻译在语言层面的障碍

语言反映着不同民族在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不同,其语言本身又存在着在语音、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差别,这就使得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恰当的概念或表述方式来表现源语想表达的内容,也就很难实现自然贴合。译文往往会出现得“意”忘“形”,亦或得“形”忘“意”的情况。由于有着不同的表达思维方式,所以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有不同的方法,也就在语言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形

文档评论(0)

151****82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