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目录

一、多余人及其典型特征(1)

二、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1)

(一)《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1)

(二)《茨冈》中的阿乐哥(2)

(三)《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3)

三、“多余人”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文学中(4)

(一)俄国的“多余人形象”(4)

(二)中国的“多余人形象”(4)

(三)“多余人”是世界文学所共有的(5)

参考文献(7)

页脚

..

一、多余人及其典型特征

“多余人”这一概念,是1851年由俄国著名革命家、唯物主义论者、文艺批

评家赫尔岑评论普希金长篇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时提出来的。“奥涅金是

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事去忙的,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

环境中的多余的人”。这个时期的俄国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知识分子所面

临的困难就是“对异质文化或是完全认同,或是完全抗衡,或是认同后复归,完

成两种文化的融合”。而“多余人”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找不到位置的人物形

象表达。他们迫切的希望找到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但是受本阶级的影响以及缺

乏足够的勇气,他们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受到俄国传统教育的

制约,虽然渴望做出改变,但是贵族的身份以及摇摆不定的性格却时时困扰着他

们。他们未能展开积极的行动,于是只能过着压抑自我、浑浑噩噩的日子。十九

世纪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在这样一个动乱不断的时代里,凭借着满腔热情,

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写作能力,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病态性格的文学群像,成为

“多余人”形象的开拓者。如《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叶普盖尼•奥涅金﹑《高

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茨冈》中的阿乐哥等人物。

二、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

(一)《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

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风云变幻。当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

代,而俄国封建农奴制遭遇危机。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开始萌生,贵族

先进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朦胧中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一方面,他们感知到俄

国迫切的需要摆脱落后的农奴制,跟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步伐。另一方面,他们又

不能彻底的跟自己所在的上层社会彻底决裂,参加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

此时,年轻的的普希金因为创作反专制的革命诗作被沙皇迫害,被流放到高

加索地区。旖旎的自然景色和朴实的山野人民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而时刻的

监视又让普希金产生“囚徒”一般的无奈与郁闷。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下,他写出

了中篇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贵族青年,现实生活的暴

风雨使他向往自由的乐土,他孤身来到高加索山野中,被切尔克斯人抓获,成了

异族的一名“俘虏”。

在真真假假的世界里,他无从选择,在社会的边缘游离,只能成为“多余人”。

普希金对这个人物赋予了同情,但他更多的是对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的

批判。由此,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的悲剧拉开了序幕。

页脚

..

(二)《茨冈》中的阿乐哥

普希金在南俄的这段流放岁月里,不仅欣赏了美丽的山野风光,而且领略了

茨冈艺人动听的歌声和多彩的舞姿。他在1827年写出了最后一篇浪漫传奇诗《茨

冈》。贵族青年阿乐哥不满于社会的腐朽却又只能遵守法规,向往朴实的生活却

又不能与之融为一体。最后情急之下杀死了心爱的姑娘真妃儿,被孤零零遗弃在

荒原上。同“俘虏”相比,阿乐哥的行动更进了一步,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他不仅闯进了异族的领地,而且进一步深入了他们生活的部,企图在与他们的结

合中成为一名真正的自由人。但长期接受西方教育的他同样不能接受野蛮人的生

活方式,无道德和无秩序的生活同样并不是他心的归宿,因此他最终陷入了“俘

虏”一样的孤独和绝望中。时代的发展证明了他们的进步精英作用日渐萎缩,所

以仍然只能做现实中的失败者,退出历史的舞台。“十二月党人”的经历就是最

好的证明。普希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革命运动,但他却是支持这场斗争的,

他笔下的“多余人”就与“十二月党人”极其的相似。与“十二月党人一样”,

普希金也渴望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为俄国的新青年们带来希望。

俄国19世纪爆发过三次革命,分别是贵族阶级领导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工人阶级领导的“二月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前两次革命的失

败,很大原因是没能广泛的联系群众,相信群众,而“多余人”的显著特征,就

是不能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他们只在自己狭小的

文档评论(0)

151****63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专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