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丝绸的不解情缘.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和丝绸的不解情缘

钱同源

钱同源原浙江省丝绸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钱同源钱同源,195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制丝科。长期从事丝绸技术和管理工作,先后担任《丝绸》杂志主编、浙江省轻工业局副局长,兼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院长。1980年任轻工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1983年任浙江省丝绸公司经理、党委书记。1986年组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任主任。1989年任省丝绸公司总工程师。任职期间制定了浙江省丝绸“八五”“九五”科技规划。1998年担任华秦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主持浙江丝绸科技工作时期,“YG541型织物折皱弹性仪”获浙江省1979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GB8391-83纺织织物-回复角表示折叠试样折痕回复性的测试”获国家标准局颁发198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生丝浸泡技术”获国家199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真丝绸星形架精炼工艺及设备”获国家1995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高精度印花制版新技术研究”获国家1999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D301自动缫丝机(D301A型自动缫丝机)”获国家1992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丝绸印花、提花电子技术应用研究”与“绢纺原料精炼设备及自控技术”获二委一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主持编写了《自动缫丝机工艺设计办法》《自动缫丝机操作规程》《丝绸标准手册》等书。撰写论文50多篇,发表在《质量管理》《丝绸》等刊物上。曾为浙江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浙江省科协第三、六届委员,曾兼任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和第八、九届理事长。被国家二委一部授予“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获得中国丝绸协会颁发的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钱同源

糊里糊涂地报了这所学校,谁知道就这么干了一辈子的丝绸事业

我是1935年农历三月初七(公历4月9日)出生的。老家在杭州,我父亲是小学教师。我出生后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们举家避难到了乡下(杭州留下)。1937年年底,战事稍稍稳定以后,我们又搬了回来,住在一所小学里面。我算近水楼台吧,虚岁4岁的时候,就跟着我哥哥到学校去上课,在旁边坐着。5岁我就上学了,在饮马井巷小学,就是现在的饮马井巷那个地方。

1947年年初,我去考了杭州市中正中学,中正中学是为庆祝蒋介石六十大寿创办的。我很天真,说这个学校肯定是国立的,谁知是私立的。就在现在的玛瑙寺那个地方,我读了一年。因为我要申请免费,一年以后,学校有个规定,一定要现役军官子弟才可以免费,我没办法就退学出来了,又去考了杭州市中山中学。所以一个蒋中正,一个孙中山,我跟他们还是有缘的。我从中山中学读到初中毕业。

初中毕业后,我原来的志愿是考师范学校,子承父业,当个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中山中学想办高中,要我留下来,因为我那时已经是共青团员了(共青团当时叫作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学校的骨干嘛,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但是一个多月过去,教育厅没有批准,说这所学校太简陋了,不具备办高中的条件。这时候其他学校都已经考完,只有一个蚕丝学校还在继续招生,我就去考这所学校了。

这所学校叫作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就是后来的浙江丝绸工学院,是现在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它的历史应该说很悠久了,跟浙江大学同龄的,是杭州太守林启于1897年创办的。林启创办的一个是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一个是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还有一个是养正书塾(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这所蚕丝职业学校当时在杭州应该说还是有名的。因为它是职业学校,去考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家里比较苦的,从农村里来的人也蛮多的。学校有两个科:一个是蚕科,养蚕的;一个是丝科,制丝的。我也不懂什么养蚕、制丝。老同学跟我介绍:养蚕科就是到农村去,指导农民养蚕;丝科就是到工厂去。我想法很简单,既然可以到工厂当工人老大哥,那就报丝科吧。就这么阴差阳错,糊里糊涂地报了这所学校,谁知道就这么干了一辈子的丝绸事业。这所学校是三年制,相当于现在的高职。

当时的技术难题主要是煮茧煮出来之后,容不容易缫丝

1953年,我被分配到浙江制丝一厂,正好赶上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这个都是在大发展的时候,工厂要准备开双班,招了一大批新工,缺少技术员嘛。我们实习的时候,毕业实习就在这个厂,厂长要了我们三个人,1月19日去报到。放寒假的时候,也就是工厂放春节假的时候,回过头来再到学校去毕业考试。

我在制丝一厂从1953年干到1961年,总共八年,主要是做技术员,开始就是在车间里面做煮茧技术员。那么为什么要煮茧呢?就是在缫丝之前,要把茧子丝胶软化溶解,这属于比较关键的工序,是比较吃香的。实习的时候,好多同学都争着要做这个工序,我是学生干部嘛,总要先让一让。我实习的时候重点不是这个,而是最后一道工序——整理把关。后来我终于被选拔到煮茧这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