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探索用电检查中的窃电和反窃电技术
?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日益进步,供电企业的计量装置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反窃电方面明显的加强。然而,在自身利益面前,部分窃电者利用更高级的窃电手段,这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隐患问题。为此,我们要学会各类窃电手段,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有效的应对方案,最大程度上发挥反窃电工作的作用。
关键词:用电检查;窃电;反窃电
1用电检查中常用的窃电手段
1.1欠压法窃电
电能表的电压线圈失压或欠电,从而达到少计电量的目的,这种窃电方法就叫欠压法窃电,如:断开电压连片、断开表前零线、电压回路加装电器元件分压等。
1.2欠流法窃电
故意改变计量电流回路的正常接线,或故意造成计量电流回路故障,致使电能表的电流线圈无电流或电流减少,从而达到少计电量的目的。
1.3私自接线窃电
无表直接接线方式和表前接线通过开关或交流接触器控制窃电回路方式。
1.4高科技窃电
利用新型电子式电能表的电子特性,以电磁、脉冲等形式故意攻击电能表的处理单元,或利用高科技手法更改电能表系统软件,造成电能表计量单元故障、系统程序错误,从而少计电量。
2窃电现象的原因
窃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窃电相关法律不够健全。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窃电是违法行为,但具体的量刑规定不够明确,执法力度不够。电力企业没有得到相关法律的支持。第二,很多电力用户为了节约经济成本,将产生窃电。此外,許多用户对安全用电使用方面知之甚少,使得窃电更加普遍。第三,从供电企业的角度看,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使得窃电普遍存在。
3典型的窃电案例
3.1欠压法窃电
2018年7月份,用电力采集系统发现1066044784用户的电压电流在某段时间内明显下降,检查人员与公安人员对客户进行用电检查,测量该用户用电负荷约4千瓦,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该用户计量箱门封印有伪造嫌疑,于是,我们立即找到该用户的负责人,在用户在场情况下打开了计量箱检查,发现电能表进线与出线之间接线连接,随后对现场情况进行了录像、拍照取证,该用户对窃电事实签字认可,补交电费和违约使用电费933.12元。
3.2私自接线窃电
2019年11月份,我班接到施工队人员说:那曲市辽宁路领头羊上面有人窃电,检查人员与公安人员立刻赶到现场进行检查,从外观看公用线路没有发现异常,检查人员就核对1066364147商业用户停电,发现除了走廊的照明以外其他房间里面有电。于是就怀疑用户将公用线路中间剥口进行窃电,随后把房顶上盖的铁皮打开,发现从公用线路中间确实有剥口,接出四根线引到房子里用电,于是立刻找到该用户,同时对现场进行录像、拍照取证,该用户对窃电事实签字认可,补交电费和违约使用电费10264.32元。
4用电检查工作中反窃电技术分析
(1)为了应对复杂、多样的窃电手段,因此供电企业对电能表制造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应采用新型智能电能表,有效地防止窃电。
(2)在电力系统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加设远程自动化监控系统方式,对用户检测仪表的电流、电压、功率等变化,从而达到反窃电的目的。
(3)供电企业通过媒体等平台宣传窃电违法案件,提高用户合法用电、安全用电的意识。此外,供电企业还必须加强内部用电检查人员的引进和培训,提高用电检查人员的素质。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有效地抑制窃电。
5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主要存在的窃电手段为欠压法窃电、欠流法窃电、私自接线窃电、高科技窃电,这些窃电手段对供电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外,同时电力系统故障出现频繁。要提高防窃电性能,可以通过采用新型智能电能表、设置防窃电装置、通过媒体宣传窃电案件、提高安全合法用电意识、引进人才、技术、设备等措施达成目的。
参考文献
[1]纪刚,乔爱芹.用电检查工作中的防窃电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6):47
[2]张照国,张斌.用电监察中的反窃电研究[J].电子制作,2014(2):270.
[3]李宇豪.用电检查面临的问题及反窃电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6):56.
?
-全文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