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六校联考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六校联考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从来就不是自说自话。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寻找“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设专章讨论“知音”问题。西方有学者则认为,文学活动仅有作家和“某个特定的读者”(批评家)的关系,还不能“超脱私人的范围”,只有当“第三者”即“读者公众”介入的时候,文学才能“进入社会领域”,对社会人群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只有面向读者,才能显示出它特有的意义和价值。

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文学影响于人的社会文化思想,不是以直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而是隐含在具体的文学形象之中。因此,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就显得尤为重要。读者从具体的文学形象中,固然也能直接受到“熏、浸、刺、提”的感发振奋作用,但要从中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启示,就离不开文学批评家的工作。西方有批评家说:“批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说明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没有这种“说明”,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只是一个“狂人”的胡言乱语,《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作品主人公的遭遇,也只能博人同情,都不可能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文学批评被人称之为“运动着的美学”,也是这个意思。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或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既是美学家,又是思想家”。批评家应该是读者公众的代言人,或美学上和思想上的代表。

惜乎,一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不是站在读者本位的立场上,而是偏离了这个立场。批评的出发点,不是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是批评家的专业选择,从这种专业选择出发,对批评对象进行种种命名和质的规定,把读者固定在批评家的专业兴趣之内,由批评家的专业兴趣左右读者的感受和思考。批评的判断据以展开的“理性法则”,也不是建立在读者公众普遍的人生经验和人生问题之上,而是将异质的经验和问题直接套用到批评对象身上,进行“强制阐释”,结果就不免张冠李戴、削足适履,造成了种种阐释的谬误和遮蔽。

明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人生“烦恼”,硬要扯上存在主义的“存在”之思:明明是中国现实变革中出现的问题,硬要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问题进行同质同构式类比。甚至是一些转化本土资源的文学创新试验,也被强行纳入后现代或大众文化“拼贴”“杂糅”之类的模式之内。凡此种种,这些被置换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自然与读者相去遥远。读者远离文学批评,也就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

材料二:

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一个典型表现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略。其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在非文学因素的主导下,批评家们逐渐习惯从非文学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久而久之,从文学角度出发,针对文学自身的批评反而被边缘化。

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等,还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

回归文学本体,不是回到纯粹的形式,不是“向内转”,而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

文学是美的艺术,特别是语言美的艺术。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