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时期儒佛关系初探.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晚明时期儒佛关系初探

?

?

曹书嘉常新

摘要:晚明时期的佛教处在由一种正统佛教向近现代佛教转变的关键节点,同时,儒家思想从明初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向王门学派发展转移。因此,晚明时期的学界在思想上呈现一种高度张扬个性的特征,虽然各家思想仍然遵循儒、释、道所既有的表象并在各自范畴之内“运行”,但各家思想内涵却发生了一些改变。本文着重研究三教在晚明时期思想上的特点和发展内容,明确三教合流的发展趋势及各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的、不同内涵。

关键字:晚明;佛教;儒家;三教合流

1.佛教在明代的“圆融”发展

有许多学界的声音都在讲明代的佛教发展可以用“衰微”二字来形容,但其实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经过近1000年的发展,经过了最恢宏的禅宗时期,也经过了最低谷的三五一宗灭佛时期,到了明代已经深深植入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形态之中。甚至有学者说明代的佛教乃是所谓的“庶民佛教”,这一称呼一方面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在人文及风俗上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的佛教发展的掣肘之处。在禅宗之后佛教的理论发展已经达到了瓶颈,后世的佛教尤其是明代之佛教并非是所谓“正统的”佛教,而是含有迷信、低俗意识的佛教。“按历来之见解,皆指明代佛教几无一顾价值,若单就教学方面而言,明代三百年的佛学发展或可如此批评。然若转就当时佛教如何弘布于社会,及时人如何实践之观点以言‘明代之庶民宗教,则彼虽属外来宗教,实已同化于中国内部,呈后世所见之佛教实态”。然而并不能以“庶民之宗教”以偏概全地定义整个明代的佛教发展,也并不能就此便给明代的佛教印上“衰微”的标签。

中国之社会发展,人文风俗的形成往往与政治、政策相互关联。从明代既有以来,太祖朱元璋定下“祖制”,从百姓日用到社会仪轨,从皇帝到农夫都受“祖制”规矩,自然对于宗教信仰乃至宗教观都受到当时“政策”的规范。先不谈此政策在社会中的是非利弊,单论“宗教观”这一点,“祖制”中對于佛教的核心政策就是“隔离”,这也是官方给出的宗教政策,可是这一政策却并不适用于所有社会阶层。因此在明代的佛教发展中,每个阶层都有着不一样的宗教观,而每个阶层在宗教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在此我们将明代的阶层宗教观进行简单的划分:“官方宗教政策”、“士大夫宗教观”与“民间信仰宗教观”,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士大夫宗教观”,这一阶层代表了明代“精英”阶层,其中有后世扬名的“大师阶层”,有当时官员形成的“居士阶层”。但这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宗教观却与官方政策有着很大的冲突,这也就是明代的佛教在他人眼中呈现出“庶民宗教”的原因。究其根本,是由于士大夫阶级对于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是有着深刻影响的,不过在当时的情境下,这种影响也只能是在“祖制”发挥出张力的时候才体现得出来罢了。可见晚明时期的佛教是处在由一种正统佛教即所谓“出世宗教”向近现代佛教也就是所谓“入世佛教”转变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这种转变与皇权结构的强化、僧伽组织的变革、士绅阶层的支持都有着很深的联系。这一转变正体现出来了晚明佛教世俗化转变是中国佛教向现代迈进的标志,也足以体现出晚明时期的佛教对于传统正学的深远影响。

2.晚明时期儒家、佛教在思想上的相互汲取

晚明时期的学界在思想上呈现一种高度张扬个性的特征,虽然各家思想仍然遵循儒、释、道所既有的表象并在各自范畴之内“运行”,但各家思想内涵却发生了一些改变。关于三教在晚明时期思想上的特点首先呈现为三教合流的趋势越发明显,其次则是三教思想都有了新的、不同的内涵在这一时期呈现。

先就儒家学派而言,姚江之学及王门后学于当时成为学风主流,而明初占统治地位的程朱之理学则渐渐有了萎钝的态势,“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足可见当时的王门学派规模上的宏大以及影响上的深远,可谓“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王阳明虽然属于中晚明时期为数不多的有过辟佛言论的人之一,但他对于佛教的批驳也仅限于佛教于治世补益有限等范围,而其受到佛教影响巨大以至于着意于融通儒释二道,才是其向往之方向,阳明甚至还曾以《六祖法宝坛经》做为教导门人的教材。当门人问到儒学所谓“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中的“静”,与佛教常言之“静”有何区别之时,阳明说:“动静只是一个。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如今应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故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知得动静合一,释氏毫厘差处亦自莫擦矣。”由此可得王学之与程朱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心”的自主自律原则以及其不可改变的主体性,而良知之不同于天理的地方,就在于其是自身所固有的属性,并非外在的规范。王门后学则将这一思想又进了一步,发展到所谓任心适性的高度上来了。就这一儒学理论的提出与发扬,使得身处晚明文学思潮有着革新意愿的代表人物皆崇信于阳明之学,更是有甚多

文档评论(0)

188****874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