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研究

?

?

李游

内容摘要:宗白华说:“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中国人寻求“和谐美”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格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等都要考量中国独具特色的审美——内外统一、谦谦君子式的心理诉求。“温柔敦厚”作为这一诉求的突破口贯穿着中国美学的始终。

关键词: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

马克思论述到:“成为人自己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1]。人在现实世界中为现实本能的自我,无时不刻的改变自己、改變自然、改变他人,在影响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将此过程称之为“人类中心主义”。随着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与推进,“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导致了人类思想、文化上的大危机,中国美学家以独有的智慧提出了“中和之美”“温柔敦厚”的思想。儒家作为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诗歌审美规范、标准上,以“温柔敦厚”为诗教传统中心,消除强烈的“个人中心主义”,力求实现儒家“中和之美”的艺术审美要求。

一.“温柔敦厚”的核心内涵

先秦典籍《礼记·经解》中,“温柔敦厚”一词最早完整见出,“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2]。从背景看,孔子从解释“六艺”角度出发,阐释了其对于诗歌教育内容的规定,即诗歌美育给人应是“温”、“柔”、“敦厚”之感。

“温”字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俊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水部》曰:“温。温水出犍为符,南入黔水。从水,昷声”。煗,即今天的“暖”字。“温”与“暖”相连,使“温”在人的审美体验上有了触觉上的温度,给人以温暖。唐孔颖达在《礼记正义》疏中:“温,谓颜色温润”[3]即人和颜悦色。“温”作为五德之首,在儒家看来已成其核心道德修养。

“柔”在先秦典籍《周易》中多次出现:“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柔”本指阴爻,下卦为离为柔,义为阴温;“刚”指上卦为艮为刚,义为阳刚。“柔”与“刚”作为“阴”与“阳”的代指是到达“小利有攸往”的重要提前条件。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首次从文学风格角度上明确指出“文之任势,势有刚柔”、“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4]。“柔”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审美风格予以提出,文学创作者既从主体出发,以现实的与虚构的审美心理契合着自己的审美个性,同样需要从审美批评的角度对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考量。“柔”强调的不仅是文本自身审美之“定势”,也体现创作者主体的人格个性。

“敦”本义是容器,后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诚朴宽厚、厚重、笃实等义。“厚”,本专指山,后引申为厚道、厚重。《邶风》有言:‘王事敦我。毛曰:‘敦,厚也。在《五经文字》中:“敦,厚也”。许慎《说文解字》将“敦”列为“攴部”。“‘敦,怒也。诋也。一曰淮河也。”“厚”释为“山陵之厚,育众生。”《易传》经典论述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指成为一名君子,其德行应该如大地一般,能海纳百川,有广博的厚德载物怀。

论语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格审美标准广泛传播。“厚”从政治伦理的“比德”发展成了人物品评以及艺术领域重要的审美范畴。“厚”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关联阴阳宇宙哲学,在中国刚柔并济,重轻巧,尚含蓄的核心审美范畴中,具有中国人乃至民族记忆的传统审美内蕴。

二.历史地理环境与“温柔敦厚”诗教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诗教传统,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与中国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将世界文化地域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高原地区。二是以平原为主体的河流地区。第三是与海洋相关的海岸地区。从中国整体地理环境来看,中国是典型的平原为主体的河流地区,具有极强的地陆性文明特征。其基本的精神特征就是文明的内倾性,或者说是人性格特征上的内敛性。徐复观曾指出中国人文化的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大关键”[5],具体的艺术审美中,艺术形式、手法就以微远婉曲、含而不露、古朴典雅的方式予以呈现。“吾三省吾生”的“内省”要求自身以一种平和的方式面对自己的成败得失,处理人与事中,理解、和善多于批评斥责,以一种柔和、朴实的方式理解自己与他人,而这种中国人独有的爱好和平、勤劳善良的民族特质深入人心。

“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传统与中国人对于大地土地的崇拜情结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的审美教育价值,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十分注重自然对人的教化作用,认为自然山水及客观外物亦可视为人之品性的象征,于是就有了“君子比德”的说法。

三.传统血缘宗族制度与“温柔敦厚”

与西方城邦制不同,城邦居民主要的组织形式是以小

文档评论(0)

151****82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