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溪山琴况》之静对生命的关照.docxVIP

浅论《溪山琴况》之静对生命的关照.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浅论《溪山琴况》之“静”对生命的关照

?

?

【摘要】《溪山琴况·一曰静》是《溪山琴况》的第二况,也是徐上瀛琴乐理论中道家思想的体现。“静”作为道家思想中重要的概念,是人的生命本原状态,因此琴乐追求的“声中求静”亦是对生命本原的关照。论文试从“静”况中琴乐之旨“声中求静”的角度,以及“静”所体现的生命本原意义,对此一况进行解读,以剖析琴乐中追求的“静”所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照。

【关键词】溪山琴况;静况;生命本原;琴乐

J60A

《溪山琴况》是古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著作,作者徐上瀛(约1582—1662)在《溪山琴况》中,根据琴乐的审美况味,将古琴分为“和、静、清、远”等二十四中风格和境界。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休养生息和抒情达意的雅器,也是古代文人雅士人格思想的载体,“弹琴者和欣赏者都可以从琴音中获得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提升。”[1]因此,古琴艺术在实现由技入道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照。

在“静”况中,徐上瀛推崇老庄的“希声”,也即“声希则知指静”“淡泊宁静,心无尘翳”“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有无,而神游于羲皇之上者也”[2]。因此,在“静”况中体现着道家“大音希声”的思想。《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可以知道人的生命之根本是静,由琴声中所追求的希声之静即是超越有声到无声的过程,超越具体的琴声而对希声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的生命本原的关照。

一、古琴之“静”的两个层面

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一曰静》中说道:“抚琴卜静处何难?独难于运指之静。然指动而求声恶乎得静?余则曰,政在声中求静耳。”指出抚琴追求外在的、空间上的安静并非难事,难在手指运动的静,但手指运动发出了声响,如何能静呢?难在于动中求静,难在于琴声中追求静。因此,“静”况之静分为手指之静和琴声之静,并且需由手指之静通达琴声之静。

所谓“静”,据《说文》即“谓粉白黛黑也,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缋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审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繁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3]因此,“静”即是指繁盛而章法不乱,也即达到徐上瀛所说“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的效果。

在“静”况中,徐上瀛指出,抚琴者在抚琴时,凭声知指。“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由此可知“静”的两个层次。一为手指之静;一为希声之静。且古琴之静是由手指之静最终求得希声之静。

(一)手指之静

对于手指之静,《溪山琴况·一曰静》中给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手指之静是指手指的洁净,据《康熙字典》“静”,“音净,义同”,即有清洁、洁净之意。徐上瀛指出“苟心有杂念,手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可见心中有杂念,手指之上有外物的阻扰,以这样的状态抚琴,不能得到静的效果。如此,要求抚琴人在抚琴时保证手指不染尘垢,不被外物阻扰,才能具备得琴之静声的条件。

另一方面手指之静是指手指的练习。徐上瀛指出“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手指练习纯熟与否关乎琴音是否能够得“静”。应该注意的是,指下功夫则包括了气与指,分别对应神静和音静。神气不静,手指亦不能得静,因此对于手指之静,不能仅是停留在手指本身的练习之上,而是应该结合调气静神,如此才能达到“下指功夫”的臻善。

(二)希声之静

希声之静即是道之所在的状态。“静”况中指出“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飘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即是一种从有声到无声,静到了极点,与杳渺之境相通,神游于理想的境界。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之所在正是一种恍恍惚惚,似有似无的状态。此外《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又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是比喻大‘道幽深未现,不可以形体求见。”[4]由此可知希声之静即是道之所在的状态。

二、追求古琴之“静”的目的

抚琴时为何要追求“静”?抚琴时琴声发出,明明是有声音的,而为何要却是最求琴声之静?寻求抚琴场所的安静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到运指之静,继而达到由手指抚琴发声寻求“声中之静”。也即是达到“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入有无”道之所在“大音希声”的状态。“静”况不仅是一种况味、一种古琴演奏风格和原则,更是一种境界,故徐上瀛指出此一况之旨在“声中求静耳”,也即是于动中求静。

于琴声中所追求的静是动中求静,是超越有声而对希声之静的追求,也即是道之所在的状态。而道的动静关系则是辩证的,“声中求静而”就是越过有声的琴音追求希声的琴音。“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能够在动中做到静,也能够在静中做到生动,动静是相互依赖的。“道作为宇宙的创造性动力,是动;作为宇宙的根本,是静。”[1]静而

文档评论(0)

138****42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