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浮山“人熊舞”初探
?
?
路珺
摘要:民间传统舞蹈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浮山“人熊舞”历史悠久,是浮山众多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之一,蕴含着当地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生活习俗、劳动方式、自然和图腾崇拜等文化事相,于2016年入选山西省临汾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分别从浮山“人熊舞”的起源、表演形式及思想内涵三方面对该舞的演变发展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浮山“人熊舞”的认识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浮山??“人熊舞”??拟兽舞??非遗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12-02
浮山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部,地处太岳山南麓。相传尧舜时,临汾东南有山,洪水横流,其山随水高低,其形若浮,即“洪水时,此山随水消长”,因此得名[1]。特殊的山区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了浮山县地摊表演中最富有本地风情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人熊舞”。下面就“人熊舞”的起源、外在表演形式的演进以及其内在思想内涵的变化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起源之说
“人熊舞”流传于浮山县“八宝龙角山”南麓(即现在的三峰山)上东乡一带,现响水河镇料角坡村一带[2]。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史料可查,但在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八宝龙角山下森林中有一熊妖时常作恶、肆意妄为、残害生灵。山上东乡村有一青年名叫虎子,自幼双亲亡故,靠打柴勉强度日。某天,虎子在山林间打柴之际,忽见狂风怒号、飞沙转石,定睛细看,原是熊妖在抓一少女。虎子立刻手持砍柴刀冲了上去,与熊妖好一番生死搏斗,最终砍下熊妖头颅。随后虎子将吓昏的少女送回家中,少女父母为答谢虎子的救女之恩,便将女儿许配给虎子,真真是一则英雄救美的经典桥段。后来,当地的人们为感激虎子为民除害,就在当年的春节红火热闹中编演加入了“人熊舞”这一形式,一人披上由羊皮缝制而成的熊服饰扮作熊与一武士相斗,旨在重现虎子与熊相斗、少年英杰之状貌。
这虽是一则传说,但据民国版《浮山县志》记载,浮山东南的龙角山与塔儿山之间有一地下河流,河东确为古森林区。茂松密林间野兽频繁出入,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为保平安,常烧香祭拜。可见,此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此舞的出现与发展必然与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和人类崇神敬兽的原始风俗信仰息息相关。“人熊舞”这一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民间舞蹈是凝结着农牧文化和狩猎文明的结晶,是当地人民生活劳动方式的特殊记录,铭刻着厚重深远的原始自然崇拜信仰,更为重要的是当中蕴藏着人们对于生活息息相关事物的憧憬和神往。
二、表演形式
浮山“人熊舞”最早是双人舞形式:一人戴罗帽,穿缀红色云边的黄色衣裤,腰系黑丝绒宽帶,脚蹬快靴,扮武士或猎人;另一人穿用羊皮染缝制成的棕色熊服,扮作人熊。后来发展成多人舞形式:一至四人扮熊,四人拿长矛,四人拿单刀,二人拿三节棍等。从双人舞到多人舞的变化过程中,诸多武术元素的加入至关重要,这一变化与上东乡附近“天圣宫”庙会及道士们的武术表演有着密切联系。“天圣宫”位于浮山县城南20公里的贯里村,建于唐武德二年,为唐皇所建宗庙。农历七月初十为“天圣宫”的拜神祭祖节,每年这一日,周围二十八个村子都需组织红火节目到“天圣宫”会演,而“天圣宫”的道士们也会为群众表演道乐和武术。“天圣宫”的道士都是武道士,崇尚武学、精通武艺,他们的参与,对当地的民间艺术发展影响很大,几乎村村都有武术队。因此,早期情节简单的人熊相斗的双人表演在当地浓郁的武术氛围的熏陶下,逐渐演变成为武术性质的即兴表演。
至清末民初之时,为给“人熊舞”的表演增加热闹气氛,特地加入了威风锣鼓打击配乐。在路上行进表演时,锣鼓队开道,人熊在后踩点按“之”字形路线边走边扭、与观众逗乐,表演自由活泼、欢快风趣。在广场表演时,除了人熊与武术的双人戏份外,场四周还有耍弄刀、长矛、九节鞭、三节棍、流星、火叉等武术队员的精彩演绎,鼓、镲前后强弱、反复击打,各种高难的武术技巧在激烈欢快、气势恢宏的鼓乐伴奏中粉墨登场,将整个表演推向高潮,最终以人胜熊败的结局圆满收场。
三、思想内涵
从“人熊舞”的表演内容来看,该舞明显属于以人扮动物的舞蹈形式——拟兽舞。拟兽舞是早期原始人所创造的一种人类文化,它的产生发展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及角色转换欲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季冬十二月行“大傩”,由方相氏蒙着熊皮,戴黄金四目面具,着黑衣红裳,挥舞戈盾,率领人马到官室住宅中驱逐疫鬼[3]。早期的原始先民们出于对未知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与恐惧,多以祭拜歌颂作为传达敬意、求护避祸的主要形式。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生产方式的进步以及人类理性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仙人仙兽的幻想越来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