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的话语分析.docxVIP

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的话语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的话语分析

?

?

卢淑芳

摘?要:《朗读者》是央视推出的一档成功的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有独特的话语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朗读者》通过三个维度实现了综艺节目独特的话语价值:在话语文本层面,节目巧妙地选择文本内容,实现了关键词、互文性文本和节目主题的融合;在话语实践层面,恰当的叙事策略、主持人的话语信息结构及节目、受众和文本的融合途径等,生成了节目要传达的意义;在社会实践层面,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及多媒体的融合途径,节目实现了和受众的良好互动。

关键词:《朗读者》?综艺节目?话语分析

一、引言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2月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随后又播出了第二季和第三季。第一季节目播出后便“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现象级:微博话题#CCTV朗读者#阅读量破4.4亿,首播后就有近20篇微信文章阅读量超10W+,豆瓣评分最高达9.5”[1](33-35)。针对这一现象,学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过彤(2017)、文国庆(2017)、李雪怡(2017)、田又萌(2017)、刘思彤(2017)等进行了文化传播角度的研究,认为综艺节目“本身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独创性和文化传承功能”[2](61-62)。现有研究大多是从文化传播角度进行的研究,定性研究较多,结合文本语料进行的量化研究较少。

在相关研究评论中,节目被定义为一股综艺文化的“清流”。在当前社会语境下,这股“清流”实际上是一种话语现象,这种话语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实现了文本和受众心理需求的契合。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既可以看作一种认知现象又可以看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话语分析理论学派中,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侧重研究话语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这里的话语主要定义为“理解世界和表述世界的特定方式”[3](162-168),同时,费尔克劳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基础上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文本层、话语实践层和社会实践层,即描述话语的文本特征、话语的生成和解释过程、从社会文化角度揭示话语。《朗读者》在这三个维度实现了节目的话语价值。

二、主题和文本内容的巧妙选择及融合:话语文本层面的体现

《朗读者》每期节目都设定一个主题词,嘉宾的故事和朗读的文本都是围绕同期的主题词进行的,这种选择和融合使每期节目文本形成一个有鲜明特色的话题,并在信息传递中生成了节目的意义。

1.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关键词语选择

以《朗读者》第一季为例,共有12个主题,这12个关键词分别是: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和青春。这些关键词具有朴素、自然的特点,所攜带的信息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中一定都会有的情感体验,不是为哪一个特定的受众群体而选择的,而是为所有受众都能有不同体验和不同理解而选择的关键词。

12期的关键词以受众的情感为中心,这些关键词串联朗读者的故事和文本情感,能够直接、简单地激发受众的相关故事和情感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受众的情感尊重心理,满足了受众对文学、审美和情感的多重需求,实现了受众审美层次上的“智性的愉快”。这些关键词在主持人的访谈表达和嘉宾的朗读串联中引领了受众的思考维度,缓解了当下信息碎片化语境下受众的“文化焦虑”,共同担负起了电视媒体的价值导向责任。

2.文本中的高频词、语义偏好和语义韵

我们选择了《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和《北京日报》的评论文章,汇集成4万字的语料。根据热词软件图悦picdata分析,词频前十位分别是:节目(459)、朗读(425)、文化(197)、观众(133)、董卿(126)、情感(93)、故事(73)、嘉宾(73)、文学(71)、大会(64),且这十个高频词的权重都在0.78以上。这十个高频词恰恰满足了5W传播模式所需要的基本要素:“节目”自然是讨论的焦点,“谁”(who)是嘉宾和董卿,是信息的发出者;“说什么”(saywhat)是朗读的文本和嘉宾背后的故事;“怎么说”(inwhichchannel)指的是用情感和故事串联的方式进行朗读;“对谁说”(towhom)指的是观众和接触信息的所有受众;“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指出节目是一场文化大会。

在12次主题的朗读中,文本中的语义韵和语义偏好很明显。Sinclair认为语义韵(semanticprosody)是具有相同或相似语义特点的词项习惯性地、反复地与关键词项在文本中出现,形成的特殊语义氛围。语义偏好(semanticpreference)指一个词目或词形同一系列语义关联的词语之间的关系[4](63-68)。以高频词“朗读”为例,和它搭配的词有“谈话”“节目”“词语”“共鸣”“故事”“精神诉求”等,从这些搭

文档评论(0)

132****01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