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不教的策略漫想.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教与不教的策略漫想

?

?

赵文静

这周读了几篇关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的论文,收获还是颇多的,这里跟大家粗浅地分享一下我的一家之言,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前辈不吝批评和指教。

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国现在的语文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很多人都对叶老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思想核心进行了解读,认为叶老更多的是在强调“不需要教”,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更是这样:放逐教师的“教”让学生形成一种“浅学习”“假学习”的表面繁荣状态。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让学生不待老师从旁指点就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进行较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活动。这就论述了“教”必须指向“不需要教”,与此同时教师的“教”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又是有选择性的“教”,依据学情对学生没有掌握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知识进行“教”,而不是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完成其由“质变——量变——质变”的过程。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的会从一个知识点顺便提到另一个知识点,而通常我们只是用“这个知识点我们以后会学到,这里老师就不给大家详细讲解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一带而过,其实一节语文课,我们可以选择讲解的知识点少一点,但一定要深,要透,要夯实,而不都只是粗略地一带而过。今天攻一个,明天克一个,这样日复一日的积累学生达到一定量的积累,自然可以实现质量的飞跃。

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觉,一节语文课给学生设置了N多个问题,貌似老师和学生都干了不少事,貌似这节课应该是不错的,但其实不然,课堂的效益不是以师生做了多少来判断的,而是以学生掌握了多少来判断的。课堂上老师“教”的东西要尽可能的集中,精粹,要深挖,重挖以提高教学的“聚焦度”,就一个聚焦点重锤敲打,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让学生印象深刻,效果才能显著,记忆才能长久。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堂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是在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在指导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应当是启发式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强制学生,要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不是包办代替,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现在提倡的是“学生本位”的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是主角,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并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木偶戏”式的教学,这就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应该是老师的自我表演。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少地方流行“小组合作探究”和“翻转课堂的形式”,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这样的教师旁落的行为(没有老师的指导和点拨)是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的。再者学生可能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乏存在有个别学生有“坐在树下等果子的行为”自己不主动思考而是盲目的听从组内其它成员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教师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经常有越俎代庖而不自知的行为,如教师用导入语、作者、背景介绍、图片、视频、自己的个人感悟、预设结果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举个典型的例子来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九课是杨绛的《老王》,很多人在讲解这课之前会讲解大量的写作背景,误导学生把文章的理解往文化大革命这个方向去引导,而实际上杨绛的这篇《老王》他想要表达的就是对老王的愧疚之情,而非是对文革的批判。《老王》一文有明确的主旨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们只需引导学生抓住这句来分析即可,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文革。

说实话,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不觉得观看视频是一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我一直认为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最好的工具。在讲解《安塞腰鼓》一文时,课文中有大量对打鼓场面的描绘,如: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觉得用语言文字的描绘,虽然能够情景再现但不如视频来得震撼,来得直接。现在想来,自己的做法也是对于学生个性化解读的一种扼杀,更可悲的是自己却不自知。

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什么是教:首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体明确不能

文档评论(0)

188****87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