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河北民俗文化传承影像传播研究.docxVIP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河北民俗文化传承影像传播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河北民俗文化传承影像传播研究

?

?

王淑慧杨东伶

摘要:目前,关于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相关研究多倾向于文字、图片等静态形式,研究成果多以书籍、图片画册的形式出现,民俗文化的展现更多倾向于民俗文化表演、图片展览、电子影像等方式。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播平台多元化,民俗文化以影像的方式传播更符合时代的潮流,也更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适应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影像以微纪录片为主,富有个性化叙事风格和艺术化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民俗文化;影像;传播;新媒体;传承

1民俗文化的特征及传播价值

民俗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情操和价值取向,民俗文化在特定群体中的继承、传播和弘扬,也是情操和价值取向在这一人群中传播、沉淀和发挥影响力的过程。

1.1民俗文化的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种类多样,为民众所创作,并流传于民间,因此对民众的影响深远。其显著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集体性,民俗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没有人类群体就没有民俗文化;第二,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中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第三,传承性,民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1]

1.2民俗文化传播的价值

当代的文化传播,已经发展成为各个行业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传播形式也随着市场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但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民俗文化,否则传播内容会显得空洞无物,观众也就难以领悟其中深远的韵味。

正是由于民俗文化具有集体性的特征,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2014年初,本课题组成员赶赴井陉县南张井村拍摄纪录片——老虎火,这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真正领悟到了凝心聚力的深刻含义,从做火、接火、抽杆再到放火,庄严的仪式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撼。这项民俗活动不仅吸引了十里八村的村民,还吸引了石家庄市的市民,更有多家媒体到此争相拍摄。在采访老虎火挖掘人尹海柱老师的时候,我们得知这项活动是全村人共同参与的,只要是这个村的人,都要参与这个活动,就连远在他乡工作的游子在放火的时候也要赶回来,行走不便的老人则由家人搀扶着在一旁助阵。

南张井村并不富裕,但让人有归属感。老虎火这项民俗活动能把全村人凝聚在一起,大家齐心协力、热火朝天地参与活动,这本身就很有地方特色。

2河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现状

2.1河北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式

河北地域辽阔,燕赵文化底蕴丰厚,各地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建筑民俗、交通民俗、民间信仰民俗、礼仪民俗、文艺民俗、语言民俗等,具体形态也多种多样,如戏曲类、民间手工艺类等。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研究者曾尝试多种方式,早期以文献整理为主,图文结合的形式居多,这项工作一般由地方博物馆或非遗保护中心来完成。

如今又有了新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式,即民俗项目进校园活动。早在2009年,井陉县政府就将井陉拉花纳入全县中小学校本课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拉花队,解决了人才队伍的接续和民俗文化氛围的营造问题。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学生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为建立非遗进校园长效机制,2013年,河北省创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包括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学院等16个单位。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将中国民俗与文化列入学院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各地民俗文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影视创作的积极性。

2.2河北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近些年,河北省对民俗文化项目非常重视,但仍有一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处于传承与保护困难、瀕临消亡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传承困难。比如笔者前面提到的井陉县南张村的老虎火,这个项目在村中凝心聚力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但是由于火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这个项目有很强的地域性,离开那个地方就很难实施。尤其近些年过年前后事故多发,公安部门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很不利于这项遗产的传承。二是传承人文化水平较低,只能靠口头传承或边操作边口述的方式传承。而口传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在传授的时候由于记忆问题,可能会遗失一些内容。同时传授的效果也会受到传授者情绪的影响,很多项目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失传了。三是建筑性民俗文化项目,因损坏严重,修复困难。以前边远山区有些庙宇或古戏台因受损严重,修缮又需要大笔费用,使得保护难以继续。四是有些民俗文化项目如今失去了其以往的功能,传承困难。比如戏曲类、河北梆子、石家庄丝弦等,因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之各种娱乐方式的增多,通信工具的高速发

文档评论(0)

139****225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