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大强煤矿首采工作面地表下沉变形规律研究
?
?
佟玉娥
摘要:为了获取大强煤矿地表岩层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参数,在大强矿首采工作面S2901工作面上方地表岩层移动范围内布设地表岩层移动观测站并定期进行观测,结合首采S2901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其工作测点布设于沉陷范围之内,以采动前全面观测为基础数据进行沉降观测,根据各个时期的观测数据进行内业计算并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确定大强矿地表岩层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参数。
关键词:移动;变形;观测站;规律
1.引言
大强煤矿井田位于辽宁省康平县张强镇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交界处,东距康平县25Km。范围:东以地卜、华家、孟酒局子连线为界,西以官宝、十二家子连线为界,南以三棵树、后辛屯、前辛屯连线为界,北以扎兰营子、地卜连线为界。井田东西宽6.87km,南北长7.92km,面积54.41。勘查深度为1780m,标高-1650m。大强煤矿设计年产150万吨。
大强矿S2901工作面工作面宽度240米,平均长度1150米,最大采深1240米,最小采深1040米,平均采高9.5米,走向坡度10—15°,采煤方法:综采放顶。
该工作面为首采,地质情况复杂,断层纵横交错,国内尚没有此类条件下采煤的先例。于2014年2月开始回踩,2015年10月25日回采结束。
2.建站目的及地质构造
2.1建观测站的目的
设立首采S2901工作面观测站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大强煤矿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移动与变形预计等参数;在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为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2.2地质构造
工作面开采1煤层,为单斜构造,煤层走向70~80°、倾向160~170°、倾角10~15°,本工作面内有7条断层,分别是HDF88-f3、HDF97、HDF117、HDF120、HDF121、F5、HDF119号断层。
煤层有4-12个自然分层,夹矸3-11层,煤厚度5.25~8.32m,平均厚度为6.88m;煤层厚度4.81~11.2m,平均厚度9.35m;夹矸厚度0.05~3.99m,平均厚度1.41m,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
初期回采1煤层,厚度4.81~7.0m,回顺回采400m,运顺回采300m处时,1煤层1-1层煤合成,厚度9-11.2m,回顺回采700m,运顺回采1200m处时,煤层厚度8-9m,回采至采止线煤层厚度6-7m。
1煤层顶板为泥岩,灰黑色,厚度70.0~75.0m,平均厚度73.0m,上部为粉砂岩、粗砂岩;煤层底板为泥岩,浅灰色,厚度0.45~0.55m,平均厚度0.50m,下面为细砂岩、中砂岩,灰绿色,厚度2.40~2.60m,平均厚度2.50m;老底为泥岩。
3.建站
3.1觀测线布置
结合首采S2901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根据地表沉陷预计数据(采用大平矿参数预计)来确定地表移动盆地的边界范围(取下沉2mm为地表移动盆地边界)。为了减少征地,降低建站成本,两条观测线分别沿着大车道布置,倾向观测线全长2452m,走向观测线全长1812m。根据开采深度,布设工作点间距为50m。为了保证测点有效密度,在变形比较大的观测线范围内增加了测点的密度。倾向观测线布置54个测点,走向观测线布置39个测点。总计93个观测点。
在观测线长度以外设置观测站控制点。倾向线4个,走向线2个,控制点据最外测点距离为70m,两条测线共计布置6个控制点。在观测站观测期间,以控制点的空间位置(x,y,z)做为观测站的起算数据。
3.2埋设测点
在采动过程中,需要定期观测测点的空间位置,以反映地表点的移动情况。因此,测点的埋设深度应在本地区冻土深度以下0.5m,本区历年平均冻土深度1.3m,最大冻土深度1.5m,从而测点深度为2.0m,并保证它和土层密实固结,以使测点和地表一起移动;同时考虑冬季冻土时间长,解冻之前测点不随地表下沉现象发生,测点在距地表1.5米范围内围一层油毡纸,以确保测点正常下沉。
测点采用现场水泥灌注桩,为了有利于保存,测点尽量设在路边,标志与地面一平,以防车辆通过时损坏。
4.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
4.1联接测量
在观测点埋设好点位固结之后,为了保证与井下坐标、高程系统一致,首先进行了观测站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的联测,确定主要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然后再根据它来测定其余的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平面位置。
平面连接测量采用GPS快速静态单频观测方法进行,精度为E级。
高程连接测量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