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docxVIP

复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复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

?

?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76例青光眼患者分为复合组和传统组(各38例),传统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复合组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复合组的浅前房形成率显著低于传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眼压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复合组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为92.11%,显著高于传统组的68.42%(P0.05)。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更为显著,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浅前房发生率,提高远期手术疗效,促进功能性滤泡形成,临床应用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功能性滤泡

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的终身性眼病,患者常因视神经不可逆损伤和持续高眼压而引发视功能损害[1]。早期行手术治疗降低眼压是治疗青光眼的关键。我院应用了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1例,女35例,年龄38~75岁,平均(45.2±1.9)岁,疾病类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慢性开角型青光眼20例,残余青光眼2例,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例。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分为复合组和传统组(各3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传统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前使用盐酸奥布卡因、利多卡因分别做表面麻醉和球周浸润麻醉,在12点~3点位置在穹窿部做结膜瓣,对暴露的巩膜进行烧灼止血,再在角膜缘上做巩膜瓣,在巩膜瓣下方巩膜床前进行剥离,直至清亮角膜区内1mm处。将巩膜瓣下的小梁组织、周围虹膜组织一并切除。整复巩膜瓣后,使用尼龙线对巩膜瓣顶端进行缝合,同时在巩膜瓣两侧切口边缘各缝一针。术毕,在结膜下注射2.5mg地塞米松,敷料盖眼。

复合组行复合小梁切除术。麻醉方式与传统组相同,制作巩膜瓣后,将浸有丝裂霉素C(0.2mg/ml)的棉片在巩膜瓣下放置3min,取出后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区,在颞侧角膜缘1mm处进行前房穿刺,对巩膜瓣顶端进行缝合,并在巩膜瓣两侧切口处各外置一个可拆缝线,缝线打结前重建前房,调节缝线松紧,以滤出房水,最后调节缝线、打结。其他处理与传统组相同。

1.3疗效评价

滤过形态分为Ⅰ型(微小囊状型)、Ⅱ型(弥漫扁平型)、Ⅲ型(缺如型)、Ⅳ型(包裹型)。Ⅰ、Ⅱ型为功能性滤泡,Ⅲ、Ⅳ型为非功能性滤泡。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计数资料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浅前房发生率

传统组的浅前房发生率为21.05%(8/38),复合组为7.89%(3/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眼压

两组患者术前的眼压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复合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眼压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见表1。

2.3功能性滤泡

术后12个月复诊显示,传统组有26例形成功能性滤泡,占68.42%。复合组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为92.11%(35/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治疗青光眼多采用小梁切除术,经浅层巩膜将房水引流到结膜下间隙,以降低眼压达到治愈目的[2]。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虽然疗效显著,但由于难以合理控制巩膜瓣缝合线的松紧度,所以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部分病例甚至还可能因为滤过泡瘢痕化阻塞滤过道而造成手术失败。有统计资料显示,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失败率最高可达到15%[3]。

复合小梁切除术是在传统小梁切除术基础上,将巩膜瓣缝线改为了可拆除缝线,同时使用了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以促进功能性滤泡形成。所使用的可调节缝线有助于维持术后的功能性滤过功能,避免出现浅前房,丝裂霉素则能破坏DNA功能与结构,防止纤维细胞增殖,以免滤过倒堵塞[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复合组的浅前房形成率显著低于传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与国内多篇文献报道结果相符。这表明: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更为显著,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浅前房发生率,提高远期手术疗效,促进功能性滤泡形成,临床应用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骆荣江,卓业鸿,刘韶瑞等.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对照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10,46(6

文档评论(0)

189****4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