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育模式的建构和实践研究.docxVIP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育模式的建构和实践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育模式的建构和实践研究

?

?

张珺梁双

摘要:在深入总结“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际,2015年十堰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多”),5年来,已培育近千名“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高素质农民大学生。针对“一村多”项目的特殊性和独创性,十堰从培育机制体制、培育对象、培育目标、教学管理、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三个精准”(精准选、精准育、精准用)的设计构想,探索出了鲜活生动的十堰模式。

关键词:“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育模式构建;“三个精准”;实践成果

一、“一村多”实施的背景和十堰的先行先试

十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短缺问题长期存在,如何培育一支“一懂两爱”的高素质三农工作队伍,更好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省市领导在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村要脱贫、产业要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顶天的农业专家,更需要一批立地的乡野田秀才、土专家。”“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是最低的目标、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一个村几名、十几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总结吸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省市有关方面同意,十堰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一村多”项目,计划用5年或更长时间,着力为全市农村基层量身定制培养1000名以上“听党话、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以下简称“双带头人”)。项目实施5年来,共招录学员1220名,已有三批532名毕业生回乡回村,70%以上成为乡村振兴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和领头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得到了锤炼,使之成为真正扎根乡村的新时代农民大学生。

目前,省委组织部等多部门在借鉴我市“一村多”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实施“一村多”项目,这标志着十堰“一村多”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进一步在全省甚至全国推广提供了参考模式和示范样板。

二、“一村多”培育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

1.精准调研,建立工作体制机制

量身定制《实施方案》。在项目正式启动以前,由组织部门、农口部门、承办院校等单位组成专班,通过座谈交流、进村入企、现场走访等多种方式,针对培育目标和对象、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业创业等问题,广泛听取各职能部门、基层党委政府、村组社区、农业经营主体及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台了《十堰市“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十人才发(2015)2号)。

建立项目体制机制。全市“一村多”工作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组织部门负责统筹安排,组织协调,确定培养对象和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农口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具体落实;财政部门负责落实经费;教育部门负责招生考试;承办院校负责常规教学和日常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有的放矢,力争做到“三个精准”

摸清家底、重点倾斜,确保精准选人。全市共有1842个行政村,其中国家重点贫困村456个,依照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招录年龄在45周岁以下符合条件的学员,被招录的学员,必须与所在乡镇签订毕业回村服务不少于5年的合同。为解决贫困村人才“等米下锅”的现状,确保每一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名学员就读“一村多”,在招录时采取对贫困村单独划线、重点倾斜的方式,确保贫困村“一村多”学员全覆盖。

3.坚持标准、立足实际,努力精准育人

创新教学模式。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按照每学年两学期、每学期4学段组织教学,即2学段(A1、A2学段)在校集中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每学段不少于5周;2学段(B1、B2学段)回乡在岗自学与生产实践(教师送教下乡和巡回指导)。A1、B1、A2、B2学段根据基层工作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灵活安排。

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不过分强调原有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点突出基础理论与当地主导产业和工作实际相结合,以“必需、够用、少而精”为原则。要求授课教师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精选教学内容,难度深浅适宜;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手段,促使教学实际效果最大化。

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含教学实习、生产实训和毕业实习。教学实习主要随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的课堂演示、实验实训、参观考察等,多集中在A1、A2学段完成;生产实训大多安排在B1、B2学段进行,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学员结合自己的生产实际或工作岗位进行的专项训练;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前的B1学段进行,学员自選毕业题目进行。

建设有效课堂。一是讲授的基本内容与时俱进,生产技术具有

文档评论(0)

159****4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