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
?
杨刚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层教育是针对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而融入的新式教学法,文章针对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做了探讨,并联系教学内容作了相关课堂实践举例,目的是为了证实分层教学法的实用性,以期这种方法得到更好的推广。
关键词:中职教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G712:A
一、综合多种因素,科学分层
教师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这是分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部分。在开始教学之初,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基础等内容进行调查,据此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然后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对该学期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现实学习状况再结合以上几点进行分层调整,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处在合适的层级,以便于根据具体层级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进度。
本人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进行了相关的分层:第一层,希望可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学习比较努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第二层,希望尽早毕业参加工作,去社会上施展抱负;第三层,目标规划模糊,目前没有确定方向。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对学生进行了分层,便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安排具体课程。
二、理论目标和技能目标分层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分层的时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分层划分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现有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从而达到优化整体教学的效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中教学理念不完全相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但这也不是说完全可以忽略理论,这样是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素养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视,依据上一点中讲到的对学生的分层结果,对教学目标也要进行相应划分。
本人是根据理论目标和技能目标分开进行划分的。依据理论目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能够很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和相关拓展知识,并且能够联系到实际运用中,熟悉教材整体的知识重点和细节;第二层,熟练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对拓展的内容有一定了解;第三层,只进行课本知识的掌握。依据技能目标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能够自觉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并且熟练掌握技能操作技巧,并用相关理论详细阐释操作细节;第二层,能够进行模仿性操作,并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层,只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模仿操作。
在教学的安排时,针对第三层的学生只安排一些简单的程序或者记忆性的问题,让他们能在课堂上获得一些鼓励,要让第二层的学生感受到课程带来的挑战性,进行较复杂程序的编写,并督促其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对于第一层的学生,则要着重发挥其创造性和发散思维,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自行决定程序的编写方向,提高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三、习题质量和数量的分层
在进行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分层教学,要充分针对不同分层的学生,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课后题太简单,无法达到锻炼第一层的学生的效果;如果课后练习太难,又可能打击到第三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课后习题分層的时候要参考习题数量和习题难度两方面的因素。分层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各个知识层面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练习,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生课本知识的更好应用。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后练习分层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有效防止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作业而抄袭别人的成果,不仅达不到学习效果,还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养成。
分层教学法经过本人证实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应该得到积极的推广和宣传。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地方是,分层教学只是一种特殊的针对式教学,是出于充分考虑学生客观条件为出发点的,绝不是人为地将学生分为高低优劣,这点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讲清楚,以避免学生承担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莉梅.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和提高措施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6):243.
[2]陆凤玲.分层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操作课中的有效落实[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5-76.endprint
?
-全文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