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模型的高等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研究.docx

基于AHP模型的高等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基于AHP模型的高等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研究

?

?

李娜

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基于浙江省四所高等院校调研结果,构建了高等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影响因素模型。然后,利用AHP模型对影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高低是多因素变量共同影响的,其中学校政策、学校信息化基础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投入时间这三个指标因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有显著影响,其他指标因子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基于此,最后给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AHP模型;教育信息化2.0

:G642:A

:1009-3044(2020)15-0160-04

1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计划指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两高”是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见,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校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信息化教学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提升和深度融合。在教育信息化2.0大背景下,本文选取浙江四所高等院校为调查对象,分析影响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以期对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产生积极作用。

2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多。一些学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和结构做了研究,如左明章等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界定为教师基于自身教学相关理论的储备基础上,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组织并实施教学,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思考、体验、反思逐渐形成的能力综合体。顾小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以及信息化实施能力。部分学者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做了研究,李天龙等通过对西安地区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调研,发现该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对信息化教学观念深层次的认知,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不足。龚静等嘲研究湖南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发现教师缺乏精力与动力进行信息化教学。一些学者还对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研究,从教师、学校等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赵呈领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教师对待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以及自我效能感对信息化教学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杨宁认为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主要受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个体因素主要指师范生自身的观念与实践,环境因素包括教师示范、学校文化与技术类教育课程。

综上,目前对高等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定性研究的较多,定量研究的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教学素养影响因子存在难以量化的问题。因此,本文尝试运用AHP分析法解决上述难题,旨在对高等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做一些有益探索。

3基于AHP模型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实证研究

3.1AHP模型概述

AHP(AnalyticHierarchvProcess),即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的决策方法,通过一定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和数量化,最终得出定量的指标进行决策。通过此方法提高了决策有效性。运用AHP模型进行决策,解决问题步骤如图1所示。第一,將决策问题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A)——拟解决的问题;准则层(B)——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案;方案层(P)——用于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第二,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开展对比分析。第三,基于判断矩阵的分析值,求解出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大小,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大小。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2建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评价层次结构

遵循科学性、典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因子选取原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四所高校(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研究分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教育技术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与调整的意见,最终得到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评价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以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A)为目标层;以学校政策(B1)、学校信息化基础教学环境(B2)、信息化教学培训(B3)、信息化教学观念(B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投入时间(B5)、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B6)、数字化教学资源(B7)这7个评价指标为作为准则层(B),将湖州师范学院(P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P9、杭州师范大学(P3)、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P10)作为方案层(P)。

3.3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文档评论(0)

135****35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