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一诊考试语文阅卷报告.docx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绵阳一诊考试语文阅卷报告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

试题

为什么皮纳图博火山爆发会导致中东及南半球南部这两个地区的气温下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火山爆发后,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烟柱带,且移动速度快;

②火山爆发时,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

③火山爆发时,大量的微小颗粒进入平流层,形成薄雾;

④火山位于赤道附近,其爆发后喷入平流层的物质会运动到另一个半球。

(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共6分。)

审题提示:

“为什么”限定原因(条件);“皮纳图博火山”限定对象;“中东及南半球南部”限定了影响区域;“气温下降”限定了结果。作答不能仅仅罗列出条件,要结合文本回答清楚为什么?

评分细则:

(必备条件)火山爆发形成烟柱(1分),向平流层喷出了大量微小的颗粒(1分),这些物质受水平运动的影响停留在平流低层时间较长;

(2)(地理位置条件)火山位于赤道附近(1分),其爆发后,在热带东风的作用下,喷入平流层的物质运动到另一个半球(1分)。

(3)(遮蔽条件)火山爆发后迅速传播形成的环绕地球的烟柱带(1分)遮蔽了阳光的照射(1分);

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或平流层的微小颗粒形成薄雾)(1分)遮蔽了阳光的照射(1分);(这两点本该合并为一个方面,但文本使用“;”将两句隔开,并且用了“还”,故该点只要答到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

(4)(反射条件)火山爆发时,进入平流层的大量微小颗粒,反射射入的光线,增加了平流层的反射率;(2分)

(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共6分。)

学生存在的问题:

答案整合意识不强,单纯罗列条件未回答清楚为什么;

分点繁多,言语啰嗦,概括性较差;

分点意识不强,涂抹较多,卷面不整洁;

有少部分学生试卷上打了横线没有擦除或在一些自认为关键词下面打横线,此次没有把这些情况视为做记号,但老师需要注意进行提醒,规范作答,不在试卷上做任何记号;

有不少学生因答错位导致作答区域不够,影响得分。

备考建议:

(1)明确题型的考查角度

实用类文本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联、信息背后的立场等,强调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分析能力。因此,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局限于文本细节,是不利于准确答题的,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明确考查角度,必须让他们明白考什么,怎么考。

(2)以教材为本,开发实用类文本阅读资源

实用类文本类型多样,可以是报刊消息、报告、人物传记、名人访谈、科普文等,组织形式灵活多变,可以采用多篇非连续文本相组合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单篇的方式。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和鉴赏能力的重要工具,对实用类文本,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以往对教材内一些所谓“用不到”“没有用”的篇目不够重视、忽视的态度,要以教材为本,开发可用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资源。

(3)强化审题意识

能够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明白设题意图,确定答题角度,是答好一道题的前提基础。只有明白问题中包含的逻辑关系,抓住逻辑的关键点,进而锁定答题区间,梳理和筛选相关信息,才能准确、规范地作答。

(4)丰富实战经验

在让学生认识到文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找到考查的主要方向。

要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速度和快速整合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要切实在“快”和“准”上下功夫。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限定阅读时间,提高阅读速度,高考是速度和质量的双重较量,只有在“快”的前提下,“准”才有意义,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就相当于在这场两个半小时的“长跑”中,为他们争取加速的机会。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9题

评分细则

8.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1)墙是匠人造墙智慧和艺术的集中体现,值得解读。(“薄砖立砌…节省材料又保温”“寓田于墙”,体现了传统的技艺与(徽式)格调。)

(2)墙承载了岁月的雕琢与自然的变迁,值得欣赏。(“细雨…洗刷”“湿雾…洇染”“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种子…摇落在墙头”。)

(3)墙接纳了鲜活的生命,生动又可爱,值得思考。(“草解人情,花惹人爱”“探身招手,与人共舞”。墙是人与自然的联系。)

(4)墙见证了逝去的文明,烙下了前人的印记,值得品味。(岳飞小诗《花桥》中“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墙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身影”,“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

每点概括(括号内的内容不需要答出)2分,任答3点给满分。

9.文章结尾处的“唏嘘不已…”,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对老墙文化的依恋。作者希望“多读几段老墙”,漫步“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眺望深深的街巷”。

(2)对老墙与现代社会冲突的惋惜,或对老墙终逝的无奈。“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已是弃了…别了

文档评论(0)

183****76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