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普惠金融.docxVIP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普惠金融.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普惠金融

?

??

?

?

?

?

?

?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年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是在全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以及中国金融业40年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提出的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金融业经历了持续转型提升的过程,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明显不足。近年来,经济金融面临新问题与新挑战不断增多,金融和实体经济循环不畅,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潜在风险也不断积累。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的,就在于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起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并借此提高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核心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1.1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普惠金融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坐标下,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打造高质量金融的意义重大。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国之重器和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须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来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其天职,也是金融的宗旨,更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自身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离开了这个根基,金融就会脱实向虚,出现“以钱炒钱”、过度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和方式正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的外延式扩张已至末路。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已逐渐被高质量发展所取代。与此同时,金融业虽也努力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供给侧调整,但其自身在金融供给方面的调整步伐则稍显滞后。金融业惯性的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与逐渐由高增速转向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造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循环不畅,金融业服务高质量经济的能力不足日益凸显。同时正是由于金融供需结构的这种不匹配,再叠加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滞后,金融监管能力不适应金融市场变化,以及实体经济本身仍存结构性失衡等因素,造成潜在金融风险进一步凸显,整个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大,并成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因此,无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还是为了有效地防控金融风险,金融改革都亟须深化。只有通过加快金融业自身的转型发展步伐,坚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以金融供给侧改革对接实体经济的供给侧改革,方能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以及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从而以高质量的金融发展来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看,我国金融业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有三个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匹配现象。

一是期限结构的不匹配。

经过长期的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体系动员储蓄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相关统计数据看,从1994年开始,我国整体上就已经摆脱了储蓄短缺的困境。我国外汇储备从1994年开始出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从资金供给角度来看,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所聚集起的资金,期限偏短(这与银行业的经营性质,及其面对的监管要求有关)。而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工业化深入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对长期资金存在巨大的需求。这种期限错配,是中国当下诸多金融风险的重要根源之一。一方面,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体系需要加大对中长期贷款的提供力度;另一方面,对于资金来源期限相对短的金融中介,银行信贷期限拉长,必然意味着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的不断累积。从机构监管的角度,可以采取各种监管要求,去限制银行的过度期限错配,但无奈在经济高速增长中,旺盛的资金需求始终客观存在,于是,针对监管要求而展开的各种套利活动,最终引发了“影子银行”等金融乱象的井喷。

二是融资结构的不匹配。

融资结构的不匹配,主要体现在权益类融资占比过低,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一方面导致了宏观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另一方面也难以对创新形成有力的支持。

权益类融资占比偏低同样与我国的金融结构有关。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资金供给大部分只能形成借款者的负债,能形成资本、形成筹资者权益的比重相对较小。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由于经济规模扩张极为迅速,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资金结构中的权益错配问题并不明显,然而,当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下行压力逐步显现之时,权益资金形

文档评论(0)

151****6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