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誉约束的民间金融组织动态博弈及其风险防范.docx

基于声誉约束的民间金融组织动态博弈及其风险防范.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基于声誉约束的民间金融组织动态博弈及其风险防范

?

??

?

?

?

?

?

?

?

???

?

?

?

?

?

张振东(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民间金融组织的设立来自于发起者承诺的高收益和参与者期望的高回报,这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发起者违约惩罚的贴现值和合约执行成本是民间金融组织能否顺畅运行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声誉;民间金融组织风险;发起者;参与者;动态博弈

作者简介:张振东(1963-),男,江苏南通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制度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141-04收稿日期:2009-09-20

一、引言

麦金农曾指出,民间金融是低效率的金融行为,是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系统不完善的产物。然而已有对民间金融正反两方面的研究,说明民间金融是一把双刃剑:既因灵活便捷支持经济快速发展,又因易发风险会对经济造成冲击。Stiglitz等(1981)认为民间金融(及其载体民间金融组织)的有效性在于连带责任的信息对称、风险共担、风险认同等特征,进而将民间金融(及其载体民间金融组织)描写为具有私人相互信息和民间道德规范的自选择机制。Besley等(1995)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揭示了民间金融(及其载体民间金融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机理,认为民间金融(及其载体民间金融组织)所安排的群体信贷是一种有趣的契约,利用了私人相互信息和民间道德规范,构建了看不见的自选择机制,较之正规金融途径具有独到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Hoff等(1997)证明民间金融基础是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但这种基于信任的契约随着涉及资金的增加愈发脆弱并易发道德风险。Pitt等(1998)对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群体贷款的研究表明,和个人贷款相比,群体贷款依靠特殊的契约设计提供了“群”内相互监督的激励,但容易发生“集体违约”风险。AndersIsaksson(2002)认为贫困地区合作金融的主要缺陷在于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信贷风险的集中。

作为民间金融主要载体的民间金融组织,同样兼具高效率和高风险特征。Greif(1989)认为,早期的民间金融组织能够依靠参与者间声誉和隐形契约有效克服缺乏法律和实体契约的弊端,从而持续稳定的发展壮大。Levenson等(1996)对台湾地区1983~1985年期间标会倒会事件的研究显示,民间金融组织有助于跨期平滑生产经营和防范生活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民间金融组织一旦发生风险将会给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坏影响。Allen(2005)认为基于声誉和人际关系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民间金融组织是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Thomas等(2006)认为逆向选择、组织管理、市场效力等约束会使民间金融组织共同参与者形成纳什均衡,除非有更高收益可能,均衡将一直持续下去。Ayyagari(2007)则认为,仅依靠声誉和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民间金融组织,缺乏完善的法律行为约束,被夸大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不可能取代正规金融。Minh(2008)证明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参与者能够根据之前的交易信息有效地达成契约或是拒绝交易,因而民间金融组织风险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参与各方信息的不对称。

李富有、冯平涛(2005)认为民间金融市场缺乏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需要外部机制化解民间金融内部风险。吴少新、王国红(2007)认为我国普遍存在的民间金融行为,是信誉机制约束下的重复博弈结果,合作是民间金融借贷双方的最优选择,长期合作的预期与重复博弈的利益促使非正规金融的交易人遵守契约。张翔、邹传伟(2007)认为标会会首作为实际的金融存贷中介因担心挤兑而较少采用“说坏话”机制,相反他们有[来自wwW.lw5U.coM]主动屏蔽信息的动机,而大范围的套利行为使标会数量剧增,会息飙升,当标息超过特定水平后他们的理性选择就是抢标和组织新会。朱信凯、刘刚(2009)认为重复博弈创造声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合会存在的稳定性,如果一旦其中一个农户选择违约,他将而临全村人包括亲朋好友的谴责,若某农户违约的消息一旦传开,他以后将不能在任何地方获得消费信贷,每个农户想到以后还要为消费性支出参加合会,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违约以破坏自己的声誉。

已有的研究对于“声誉”这一民间金融组织成立的基础有所涉及,但尚未有研究明确解释为什么基于“声誉”建立起来的民间金融组织会爆发风险,以非自然状态退出市场。本文将以民间金融组织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为模型主体,解释民间金融组织参与者基于发起者声誉形成民间金融组织以及民间金融组织发起者基于不当得利的膨胀放弃

文档评论(0)

木槿流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