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
基于中医五行和五藏的方向
?
??
?
?
?
?
?
?
?
???
?
?
?
?
?
摘要:中医的五行是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并且五藏是功能系统。所以中医五行侧重气的五种运动方式,即木的生发,火的炎上,土的运化,金的收降,水的润下,既然如此就必然具有方向性。中医五藏取象于中医五行,也具有方向性。结合古中医理论与现代系统模型模式,对中医五行与五藏的系统给予补充。
关键词:中医;五行;五藏;方向;系统
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概念形成于夏商之际,发展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1]。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尚书·周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土爰稼穑。”此时的五行已从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五行学说更是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把中医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此处五类物质不是以五种元素为基础的基础相同的五类物质,而是和五种运动变化的性质属性等相同的五种物质的集合体。所以中医五行是统一而明确的。而中医五藏更是对中医五行的高度应用。
1中医五行五藏的若干误解
中医五藏取象于中医五行,而中医五行源自于哲学五行,然而取象往往容易执着于象,比如说中医五行之土容易取象五材之土得出色黄属土,但是可能黄色属中医五行之土是因为黄色的色波传入人眼,对人的思维或身体产生干扰的属性是和中医五行中土的运动方式的属性是相同的,所以五材中的土色或与湿的关系等等和中医五行的土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以及中医五藏两种概念的存在[2],即五藏功能概念和五藏解剖概念;加之现代西医对中医的巨大冲击,使得中医五藏的概念混淆,比如往往把中医的肾藏、心藏等和西医的肾脏、心脏等相等同,为了明确区分中医五藏与西医脏器,在运用中医五藏时就应把“藏”与“脏”字区分开来,以达到提醒概念区别的效果。
2中医五藏功能系统
追本溯源可以证明中医的五藏是功能系统[2],当然中医可以在明确区分中西医概念的前提下,对现代化系统模型的方式加以借鉴,对中医五藏的功能系统给予补充并使更清楚明了。如中医五藏系统质[3]的阐释,系统质指系统整体属性、功能、行为;以及中医五藏功能系统的定位[4],建立起中医五藏功能系统和西医解剖系统的匹配关系。
3中医五行五藏的方向性
中医的五行是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并且五藏是功能系统。所以中医五行侧重气的五种运动方式[5]。而既然中医五行侧重五种运动方式,就必然有方向性,在规划教材中已有中土五行的方位和主时阐述[6],现代伤寒大家郝万山先生也论述了五行的五种趋势——木的展发、火的上升、土的平稳、金的内收、水的潜降[7],另外从《内经》可得阴阳五行的实质是生长化收藏[8],而这生长化收藏正是五行的运动方式。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心主神志,主血脉,主通明;肺主气行水,肺气宣降;脾主运化,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蛰守位”,《内经》“土旺四季”“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伤寒》“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可得脾胃主“化”,转化、运化、变化。下面从系统模型的角度从一小部分简单论述五行和五藏的方向性。
在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肺金所主皮毛的毛孔一直在与外界环境交换而行使宣降功能,并收敛心火所无时不刻旺盛耗散的阳气,正如汗为心之液,肺守而收之,同时肺主降,胸中宗气下资元气而后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合而为肾水所收藏,化而为肾精,肾精为收藏的极致,同时肾主纳气,而在肾水有所藏的基础上,肝木才犹如种子般能有所生发,此为“肝肾同源”,而肝木的生发之气又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充盛心火,若不转化往往“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最后心火得肝木生发之气而达到最亢盛,从而如大日般照彻万物,此处肺金需要收敛以及肾水需要牵引心阳以防太过,而在肺金、肾水、肝木、心火转化衔接的节点都有中央脾土的运化、转化。因而脾为孤藏,却与其他藏府联系最紧密,凡病之所发或多或少都有脾胃病变,《伤寒论》中用药就特别注重脾胃之气,因为脾胃在运化水谷与水饮的同时也参与其余四藏相互衔接转化,肝肺联系最差,心肾因为分别为散与藏的极致而互相牵引,有的是间接联系。此外从升降的量化强度来说,可以近似认为肝生强度为1,心长强度为2,肺收强度为1,肾藏强度为2。建立理论系统是为了实用性,中药四气五味与升降沉浮理论的阐发正是在五藏运动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4结语
五藏的生长化收藏并不是单纯的散的少收的多就好,这个系统整个的有序的运行才是健康。中医的发展必然是离不开现代化系统模型等先进思想的应用,也可以对西医的发展方式加以借鉴,但是却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不迷茫,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思想。樊代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