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方戏剧发展现状与保护研究.docxVIP

广西地方戏剧发展现状与保护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广西地方戏剧发展现状与保护研究

?

?

潘淑玲

【摘要】藤县牛歌戏是广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梧州市级及广西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牛作为藤县本土的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方式,牛歌戏对当地人民文化生活意义重大,但近年来却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生存发展岌岌可危。文化是民族之魂,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牛歌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视角探讨牛歌戏的发展路径,旨在为传承和保护牛歌戏提供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建议,呼吁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关键词】藤县牛歌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一、藤县牛歌戏的基本情况

牛歌戏,是发源于广西藤县,流行于岭南两广地区的著名剧种,具有浓烈的的地方特色。牛歌戏由民间舞春牛、祈丰年、元宵歌发展而来,清同治县志记,光绪年间,约1875年,在藤县金鸡镇安村“兆丰年”龙会演出《亚赖卖猪》,始称“牛歌戏”,成立“兆丰年”戏班。同期,岭景乡篁村成立“同庆堂”戏班,其后,金鸡、岭景、象棋、天平、新庆等乡镇先后成立了牛歌戏班,牛歌戏开始兴盛。尔后七十年是牛歌戏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演出众多,交流广泛,风气甚盛,十分活跃,牛歌戏成为藤县周边地区脍炙人口的民间艺术,成为农民的精神生活与艺術享受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尤其藤县毗邻广东省,经济特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大批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电视的普及、VCD进入农村家庭,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发展,牛歌剧队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渐渐走向衰落。

牛歌戏带有强烈的民间性特征,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与艺术形式。牛歌戏以当地方言为唱词,言语通俗易懂,形象蕴藉生动,诙谐风趣。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角色有固定的台步、动作等表演形式;剧目内容多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皆是在当地,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故事,蕴含深刻的社会伦理;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唱词文雅,声腔以牛歌腔为主,曲调以宫、微、羽调式为主,偶用商调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牛歌戏表演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唱、念、做三个方面:唱以《牛歌调》为主,无管弦伴奏,以锣鼓过门,通过唱腔的语气偏重来区分角色;念将藤县白话作为道白,运用有地方特色的俗语;做则吸纳粤剧表演身段,重美感。

牛歌戏在藤县、平南、容县等区域文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广西的“区粹”。牛歌戏于1986年被编入《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正式被认定为广西的地方剧种之一,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藤县牛歌戏发展的困境

牛歌戏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深受百姓的喜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代表着藤县的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是藤县甚至周边地区文化的中流砥柱。自2008年牛歌戏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牛歌戏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一种“官方”工作,政府和传承人共同担任着保护者与发展者的角色。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牛歌戏仍然陷入了发展危机,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将藤县牛歌戏发展面临的难题大致总结为几个方面:

1.政府缺少资金投入,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藤县政府负责组织管理牛歌戏队及相关研究工作,针对牛歌戏保护的主要活动是“文化下乡”活动,举办全县的牛歌戏“戏迷过把瘾”展演。即便如此,对牛歌戏的传承及发展仍然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牛歌戏的专项保护经费,乡镇戏队自费排练、演出,报酬也少,导致演员不稳定、演出设备简陋、演员培训不足等问题,各乡镇剧队想要自发通过其他方式发展牛歌戏更是难上加难。

2.演员断层、老龄化。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青年外流严重,加上现代文化冲击、娱乐方式的转变、新兴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愿意学习牛歌戏的年轻人极少,即使有愿意学习的,也因为收入微薄无法支撑家庭生活而慢慢放弃,因此牛歌戏演员大多年纪较大,缺乏年轻的牛歌戏演员。

3.没有专职演员,表演水平不高。演员往往是在家务农,表演牛歌戏只是兼职,出于热爱开始学习并表演牛歌戏,农忙时就没有时间培训学习。或者外出务工返乡时跟随剧队学习表演,因此剧队演员不稳定,没有过多时间深入学习牛歌戏提高表演水平。

4.传播方式单一、原始。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现代媒体更新速度快,日新月异。反观牛歌戏,仍多在节庆、嫁娶和做寿等时演出,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牛歌剧队进行拍摄制作成光盘出售,但仍缺乏现代化的发展途径,使牛歌戏受众范围始终局限于藤县及周边地区,影响范围小。

三、藤县牛歌戏发展路径探析

藤县牛歌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的核心是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一方面需要继承过去的精华和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明确发展定位,寻求创新之路。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12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