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全国卷).pdfVIP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全国卷).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义”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引申为“符合天性,

直截了当,不偏斜”。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为重点,重在

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

而在汉语中,“正义”则可拆成“正”和“义”两个字。“正”是“正中、不偏斜”,这与

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义”的原意是“宜”,即“恰当、合乎情理”。两字合起来的“正义”,

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

值判断。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具有浓厚的

道德化取向。

通过词源考证可以看出,中西方正义观既有总体上的一致,也有思考路径的某些不一致。

首先,中西方的正义观在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义”的共同本意,可以简

单概括为“理应如此”,即“应然之理”。“理”既包含自然之理,也包含人性之理。中外古人

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追求,创造了“正义”这个最高价值观念,为人类追求高尚的生活提供指南,

并让它与一切邪恶、罪行、腐朽等相对立。因此“正义”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

已经成为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成为一个普遍的评价尺度,这个尺度既适用于评判每个人的

每个行为,也适用于评判任何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

其次,中西方的正义观存在着一定差别。从中文角度说,如何理解和处理“正”和“义”

的关系,必然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因为“正”主要是个描述词,源于对人的存在和对象事物

本身“实然”状况的认知和理解;“义”则主要是个价值词,源于对人的主体行为的“应然”

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正”与“义”之间,可能包含一种偏正关系:是首先确认“正”之本

态,以正为义,以正导义,从“实然”导出“应然”?还是首先确认“义”之准则,以义为正,

以义导正,以“应然”来指导“实然”?这两种可能的选择,正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思维的不

同特点。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

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从“置于直线上”引申出来的“人人各尽其职”,显示了一种“以

正为义”的本意和思路。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西方思想家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天然本性、自

在生命和现实状态为根据,去思考和说明什么是应有的善。因此西方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和阐

述,多从人的权利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从中揭示现实生活中构成正义的

要素和形式,从而将正义一步步地具体化为诸如“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制度正义”与

“程序正义”,“权利正义”与“分配正义”,“补偿正义”与“惩可正义”等具体类型,再一一

研究如何改进它们的设置。这种日趋实证化的探究,把对正义问题的追究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

引上了对社会制度与法律设置加以批判考察的轨道。也正因为如此,“正义”在社会实践中越

来越成为一个“强势”概念,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正义理论的特色。

而在中国历史上,则呈现一种“以义为正”的思考路径。古人先后用“义”与“利”的对

立来强调“义”的内涵,用“天理”与“人欲”的尊卑来阐发“义”的根基,用“君子”与“小

人”的身份来展示“义”的形象等,这些都是着意于贯彻“以义为正”的正义观,总体上并未

超出个体道德和儒家仁义学说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其中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

系和思考,“人权”概念往往被掩盖和淡化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献中,“正义”长期

是一个似有似无、可以被各种道德规范替代的“弱”概念,甚至“正”“义”二字也很少在这

个意义上连在一起使用。

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面临现代化的挑战,加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正义”才

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摘编自李德顺《中西“正义”理念之异同》)

1

文档评论(0)

176****07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