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docxVIP

2《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了解“诚斋体的特点。

2、分析文中白描、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赏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2、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诗歌: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些诗歌描绘的内容都是:劳动。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三千年前,先民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归;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劳动,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在人民辛勤的劳作中,方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首描写劳动的诗歌,那就是杨万里的《插秧歌》。

(二)解题

1、所谓“插秧”,是指将稻秧栽到稻田里。歌:民歌。

2、展示稻谷由一粒谷种长成饱满稻穗的图片,让学生起来描述,进而了解插秧的基本步骤。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谷种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将其从秧田里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四)初读感悟、粗通诗意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字音、节奏。

兜鍪()蓑()胛()朝()餐半霎()

莳()未匝()

2、学生来说诗意: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铠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

鹅儿们。

(五)品读诗韵、合作探究

1、结合种植水稻的步骤,分析这首诗具体描绘了哪些场景。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2、赏析首联“抛接”“拔插”等四个动词。

炼字题答题思路: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该字使用的手法

(3)展开联想把字放入原句描述景象。

(4)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1)“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一系列的动作。(揭示含义)(2)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分工明确,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3)“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一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名效果)

3、颔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整首诗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请赏析。

明确:比喻,将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将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铠甲。

作用:头盔铠甲是战士打仗时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的情景,突出了农忙紧张的气氛和农忙抢种的题旨。诗人用貌似轻松的笔调写出来,实际饱含苦涩意味,突出了农民的艰辛。

前四句:白描(分析略)。

4、如何理解颈联只不答“__________________,从后四句可以看出农夫怎样的品质?

问题引导:“换渠朝餐歇半霎”的主语是谁?(农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八戒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