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docx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

【摘?要】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不仅是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是学生对事物的直观感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比较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的感知体验中进一步内化量感,培养学生的量感,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培养小学生的量感,这一点极为关键。这是一种数学感觉,是学生在面对物质特点时所产生的直观感受,包括物质的质量、长短及大小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学习和长短、质量、面积等相关的知识内容,但是由于之前缺少对量感的培养,很多学生经常出错,这一点教师要更加重视,不仅要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还应有意识地渗透量感的培养。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量”的学习需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情境,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案例,一方面,可借此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量感与生活的有机融合,或者还可以创设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可以获取真实的活动体验,以此作为发展量感的根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充满了代入感,能够切实有效地深化对量的理解。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在一堂数学课中,开端非常关键,如果可以呈现优质的课堂导入,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置身于课堂及学习活动中。所以,教师应在学习计量单位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课堂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主动思考。

以“体积和容积”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呈现“乌鸦喝水”的情境。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引出“体积”的概念。在呈现故事情境之后,可以先设置提问:为了喝到水,乌鸦使用了怎样的方法?因为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童话内容,也了解到乌鸦将石子投入瓶中,使瓶底的水不断升高,最终才使自己喝到了水。为了建立深度学习,教师还可以设置追问:为什么瓶底的水会升高?实际上,这是由于乌鸦不断丢石头,使瓶中的石头不断占据了水的空间,这样水就会不断升高,直至乌鸦被喝到。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可以真实体会到体积的存在,能够对“体积”“容积”的概念拥有更深刻的认知,当然也能够通过有趣的童话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数学知识本就源自现实生活,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应用于生活。由此可见,量感教学的实效性往往与学生所处的情境存在直接前密切的关联。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合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度思考,深化学生对量的感受。

以“千米的认识”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首先应当思考千米这个现实中比较常见的单位,但是对学生来说,想要建立真实的量感,难度较大,特别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其认知比较浅显。因此,在创设课本情境时,可以辅助真实的生活情境,例如长江的长度、两地之间的距离等,这样就可以引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能够带领学生估计北京、苏州之间的距离。这些都是非常长的长度,如果以之前所掌握的长度单位来衡量,后面需要很多个0,比较起来也非常麻烦,而且容易出错。所以,为了便于记录、计算,就需要“千米”这一单位。在建立初步认知之后,教师可以引出步行1千米、骑车1千米需要耗费的时间,深化学生对量的感受。

二、设计探究活动,丰富“量”的感知体验

对每个学生而言,量感自然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不仅要尊重客观事实,还要了解学生对量的观察、体验及顿悟过程。因此,可以设置可视化探究活动,借助于猜想、实验、推理、对比等一系列策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一)借助数学实验,丰富“量”的体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数学实验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能够直观地将量呈现于学生面前,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当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量感及对量的体验,融入实验设计。

例如,在教授“认识厘米”时,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可以呈现一根长木条,约110厘米,要求学生不使用任何测量工具,估测木条的长度。起初,学生依托于视觉感受给出了估算,但是估值结果的误差相对较大。究竟应该怎么办?实际上,这就需要依赖于学生对量感的感知。有些学生想到可以借助自己的身高进行测量,此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大家的身高各自不同,结果难免不准確;还有的学生想到使用手指,也就是一柞,一般情况下,学生一柞的距离为10厘米,只需要量一量木条上有几个一柞即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在量感学习方面呈现了质的飞跃。

(二)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内化量感

建立量感需要准确把握量的不同本质,让学生对不同的量建立清晰的认知。如在完成了周长、面积的学习之后,学生仅了解计量单位还远远不够,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混淆。

例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时,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三维空间单位,显然其难度和抽象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