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谦卑作为一种教育态度.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论谦卑作为一种教育态度

?

??

?

?

?

?

?

?

?

???

?

?

?

?

?

梅珍兰

[摘要]传统的教育文化往往建立在成人对儿童的优越感的基础之上。这种优越感假定:儿童生下来就像一张可任意涂抹的白纸或一只有待填塞的空瓶;成人是儿童之师,儿童成长的目的就是要学做成人,向成人看齐。本文对这两个基本假设的虚妄性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指出教育是一门与人的“内在天性”及其“生长法则”合作的艺术,成人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地塑造儿童;成人并不事事处处优越于儿童,在某些方面,成人应当以儿童为师,向儿童学习。这两点结合起来,便是作为一种教育态度的“谦卑”。论文认为,谦卑不是成人在儿童面前故意摆出的一种低姿态,而是人之为师所必备的一种专业伦理品格。

[关键词]谦卑教育态度

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往往是以成人对待儿童的“傲慢”为基本特点,或者说建立在成人对儿童的优越感的基础之上。在儿童面前,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往往以权威、以先知先觉的姿态出现,在处理与儿童有关的事务时,喜欢代替他们做决定、做选择。中国的父母普遍觉得,为孩子的升学、谋职、婚姻等重大事情做决定、做选择,是对孩子负责的一种表现。在学校,一般做教师的总习惯以智慧的化身、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他们不相信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也不放心让学生去尝试、去选择、去作决定。而且,越是责任心、使命感强的教师,越是倾向于这样去做,否则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失职,没有尽到做教师的责任。正如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所评论的那样:“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成人把儿童看作是‘心灵里什么也没有的人’,心须由他们尽力去填塞;把儿童看作是‘孤弱的和无活力的人’,成人必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把儿童看作是‘缺乏精神指导的人’,必须不断地给予指导。总之,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并从他们自己与儿童行为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儿童的好与坏。…成人是一贯正确的,儿童必须根据他来塑造。”

成人(家长或教师)为什么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点、意愿强加给儿童,代替他们去作选择、做决定呢?背后的理由或假设不外乎以下两条:

第一,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完全没有任何内容、可任人随意涂抹的白纸或者说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只有待填塞的空瓶,至于这张白纸将来要涂上什么色彩、要捏成什么形状或这个空瓶将来要装什么东西,完全由外在环境来决定、来塑造。这也意味着,刚出生的孩子不带有任何自由意志,他在心理上是完全被动的,成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想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样子,就塑造成什么样子,就像一团泥巴可以任人捏造一样。这种说法实际上是环境决定论的翻版。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它过分地夸大了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忽视了个体内部的遗传基因、自然禀性或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后天发展的影响。哲学史上“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本身就表明洛克的“白板说”只是一个假设,并不代表全部真理。心理学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的争论,本身就表明完全用后天的环境影响(操作性的条件作用)去解释人的学习或行为,是站不住脚的,虽然我们不否认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在某些方面的确很有说服力。

在教育上,历代的教育家大都强调教育应顺应人的天性自然发展的规律。十七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和医生一样,是自然的仆人,而不是自然的主人,教育应遵循自然、适应自然。十八世纪,法国的卢梭在《爱弥儿》中讲,人的教育有三种来源:一是自然,二是人,三是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中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是互相冲突的,他所受的教育就是不好的。相反,三种教育协调一致,趋向同一目标,他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何使三种教育协调一致,趋向同一目的呢?卢梭给出的答案是,“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的教育,只有这样,儿童的天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实现卢梭心目中的教育理想。十九世纪,德国的第斯多惠把适应天性的自然发展规律,视作教学的最高原则。“课程教学必须紧密结合人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原则是一切课堂教学的最高原则。如果有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某种教学法,证实完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那么这就说明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相反,如果违背了儿童的天性,违反了自然发展规律,那么这种教学法就是错误的,应当坚决摒弃。无论是对一个医生还是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首先认识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人们可以违反天性的发展规律,可以发号施令,可以压制和阻碍天性的发展,但是这都起不到作用,天性仍然继续存在,即便天性一时被压制下去,仍会重新

文档评论(0)

134****923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