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互文性观照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
?
摘要:互文性是指文本(广义上)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阅读、阐释、二度创作),充分体现了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如何戴着互文性的眼镜来发挥其主体性。
论文关键词:互文性,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
如今,翻译研究已经走出了原来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对等”等理论探讨的窠臼。更多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互文性就是其中的一种视角,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语境下,运用关联理论来探讨互文性标记的翻译。(Garcia,2001);2)译者能否识别出不同文本的互文性标记(这一观点是基于互文性对文本类型的演变有一定的影响)(Kirk,2000);and3)互文性对词的含义的影响。(蒋骁华,1998:20-25)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初步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在阅读、阐释和二度创作的三阶段中恰当发挥主体性的问题。
一、互文性溯源及翻译上的延伸
互文性这个概念首先是由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的《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认为当前文本都是以先前对话的存在为前提的,这种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相互指涉就是互文性。作为评判结构主义的产物,互文性强调文本结构的不稳定性和文本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来文本自足封闭的系统,使单个文本的意义多元化,意义空间开放化,使对文本内部的孤立的符号研究转向文本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理论,互文性强调整个世界的文本一体性,所有文本具有多层含义,这些多层含义只有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得以体现。据此,一种文化中的所有文本,由于他们组合在文化这个巨大的母体结构中,因此不可避免地相互关联。
从本质上说,翻译也是一个跨时空的交际行为,翻译的文本性与翻译研究的共时和历时层面为互文性进入翻译研究的视域找到了理论的契合。传统观念认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andTaber,1969)从这一点看,翻译活动是以意义存在的预设为前提的,这是结构主义的产物,它强调意义的确定性。翻译研究的互文性,就是将翻译活动置于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中研究,他强调多重主体的对话和交流,他们之间的相互参照,相互指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互文网络,呈现开放和动态的特点。文本的相互交织构成一个意义的辐射体,意义的产生在文本的网络中不断交织、辐射、扩散、增生,因此,意义是不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可能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来再现原语的信息。这就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
二、互文性视角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根据互文性理论,译文与原文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我们可以将原文看作是一个前文本,译文是它的生成文本,译者是前文本和生成文本的媒介,他用另一种语言将前文本表现出来。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田雨,2003)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具备的三重身份:读者—阐释者—作者,这对应于翻译过程的三阶段:即作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作为阐释者对文本的阐释;作为作者对文本的二度创作。
(一)作为读者和阐释者的译者
由于阅读和阐释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将他们放到一块讨论。在翻译之前作为读者的译者必须首先读懂原文的意思,理解原作的意义。一切文学作品都存在着互文性的隐喻,都多少留有其他文本的痕迹,他们相互指涉,相互依存。乔治·斯坦纳曾言:“一切理解都是翻译。”(Steiner,2001)译者在阅读时并非被动地消耗文本,读者在阅读时也应具备一定的互文性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隐喻有所识别有所理解。
文本的阅读是一个调动互文性,产生互文性的过程。法国文学理论家MichaelRiffaterre表明互文性是“读者感知的主要模式”,他认为:“每个读者都具有对一个文本所传达的信号、按照此文本的恰当的互文性解码作出反应而要求的语言和文化能力。”(Riffaterre,1978)意大利符号学家UmbertoEco认为:“一个组织得好的文本一方面以能力模式为前提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能力模式来自于文本之外,另一方面,文本通过自身的手段造就了这种能力。”(殷企平,1994)这说明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会运用他的阅历、智力和审美情趣,以此完成对其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译者也不例外。对原作的阐释要求译者自觉地、并且在更高水平上运用互文性知识对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互联网+背景下的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ocx
- ESP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docx
- 关于皮山县供水改扩建项目的分析.docx
- 刍议电力企业政工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策略.docx
-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分析与控制分析.docx
- 公路养护工程中试验检测工作的现状及对策.docx
- 公路路基施工问题探究.docx
- 《庄子》故事运用十七则(一).docx
- 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及桥梁耐久性的分析1.docx
- 第13章电路初探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docx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