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内部举报人的劳动法保护.docx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论企业内部举报人的劳动法保护

?

??

?

?

?

?

?

?

?

???

?

?

?

?

?

林欧

内容摘要企业内部举报人因举报行为经常遭受解雇、降职等企业报复行为,迫切需要劳动法提供有效保护。目前我国劳动法对企业内部举报人的保护限于零散规定,存在保护范围窄、缺乏针对性的救济手段、与劳动者忠诚义务有冲突等问题。今后可从增设专门的企业内部举报人保护条款、改进救济与处罚措施、平衡企业内部举报人保护与劳动者忠诚义务的关系等方面完善我国劳动法对企业内部举报人的保护。

关键词企业内部举报人劳动法保护

林欧,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讲师,法律经济学博士。电子邮箱:linou2008@163.com。

企业员工由于具有专业背景及熟悉企业内部运作,居于发现和揭露企业不法行为的有利位置。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内部人举报在整个社会风险防范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是不可小觑,是成为发现公司不法或不良行为、预防更大范围风险事故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如最近轰动全国的肯德鸡麦当劳原料供应商福喜公司采用过期肉事件,其能公之于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内部员工爆料①。然而,企业内部举报人在举报企业不法或不良行为之后,却经常遭受到解雇、降职等不公正待遇②。在我国缺少举报人保护的针对性立法的情况下,这种本意良好却易受不公对待的现象该如何避免,为企业内部知情人的风险举报行为消除后顾之忧,鼓励举报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劳动法保护企业内部举报人

的现实需求

内部举报人(whistleblower),又被译为吹哨者或是揭弊者。“whistleblower”一词本源自英国警察吹哨子示警的行为,日后慢慢演变,成为内部人员基于公益而挺身揭弊的代名词。可以说,目前并无全球一致性的对内部举报人的定义,得到较多赞同的一个定义将其界定为组织成员(现职或离职)对其雇主控制下的违法、违反道德规范或不正当情事,向有能力采取有效作为的人或组织加以揭发(JanetP.NearMarciaP.Miceli,1995)。此处的组织,通常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类机构,基于我国劳动者对劳动者的界定以及公务人员举报制度的独立体系,本文仅将企业内部举报人作为分析对象。

相较于许多国家针对内部举报人制订专门的保护法案③,我国内部举报人保护制度发展缓慢,缺乏统一规划。在已有的相关立法中,早期主要集中于刑事立法领域,如《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保护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关于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1991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颁布的《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1996年),这些法律法规呈现出为适用范围窄、宣示性规定多、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救济措施等不足。

随着对内部举报人优势的认识加深,近两年有关内部举报的规章制度相继增多,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3年颁布《关于保护生产安全事故和事故隐患举报人意见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4年颁布《价格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颁布《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工作暂行规定》。此外,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众多,许多专家学者大力呼吁在食品行业设置内部举报制度,因此在2013年10月提交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虽然并未直接对内部人举报制度作规定,但“国家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已被单设一条。这些近期立法显示内部举报制度正在逐渐引起重视,然而这些新颁布的规章制度仍然面临着诸多不足:(1)现行规定多是行业性规定,适用范围仅限于少数行业,无法全面覆盖企业的内部举报人;(2)更为重要的是,缺少对企业报复行为的关注。内部举报人举报与否的最大顾虑即是担心遭受企业的报复④,而企业针对内部举报人报复形式则是五花八门,诸如解雇、列入黑名单、降职、影响升迁、降工资等,新颁布的规章制度很少重视这些报复[来自www.lw5U.coM]行为,同时也没有提供明确的救济手段。在这些新颁布的规章制度中,仅《关于保护生产安全事故和事故隐患举报人意见的通知》明确违反规定扣罚工资、奖金或者其他薪酬、解除与之订立的劳动合同或者给予除名处理的、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者故意加重处分的属于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但举报人如何救济也是模糊不清。

正是由于当前的立法现状,使得大多数企业成员即使知道企业内部的不法或不良的行为,仍会碍于自身遭受报复的风险而选择沉默,无畏报复勇于举报的数量有限。显然,仅寄希望于深知内情且富正义感的内部人举报,却缺乏相应的制度保护是不现实的,作为一种弥补政府执法的重要补充,我国急需对内部人举报建立完整的保护机制。然而,面对我国内部人举报的立法现状和现实中的急切需求,等待一部尚未纳入立法议程且公私部门兼顾的内部人保护立法显然是“远水无法解近渴”,同时寄希望于各种

文档评论(0)

180****2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