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R数字技术的应用管窥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实践.docx

从AR数字技术的应用管窥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实践.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从AR数字技术的应用管窥“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实践

?

?

丁飞

摘要:“互联网+”时代以对我国博物馆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借助“互联网+中华文明”的东风,全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迅猛发展,改变不仅局限于博物馆陈展方式的转变,博物馆行业社教功能也同样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发展。本文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AR智慧社教功能对博物馆社教思维与方式的影响入手,深入分析AR数字社教的应用对博物馆社教工作带来的转变为切入,以安徽博物院AR智慧社教实践为例,浅析博物馆社教工作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运用带来的优势和未来的规划,以期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能在新时期新时代成为世界行业的标杆,让“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更深入人心,并走向世界。

关键词:互联网+;AR;教育;博物馆

本文以AR数字技术的应用為切入点,试分析博物馆运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社教工作成效和未来的规划。

一、互联网为博物馆教育事业带来新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的问题,正成为中国博物馆界的热门话题。“活”不仅是文物走出库房,呈现在光影之下,更重要的是展示手段的灵活与多样,传播形式的个性与特色,其背后是博物馆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升华。

1、从器物核心到以人为本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信息时代对于世界的本质意义在于信息的巨量化传播,人们获得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手机甚至正在成为一个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对人类认知事物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的同时,也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的划分。那些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不太会被动地接受信息,也不会满足于简单地观看展览,而是有了更多个性化需求,诸如好看、好玩、好奇等,他们对文化的期待已由浅显表面的知晓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沉浸式体验。博物馆与观众间的主客体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当代博物馆的价值核心逐渐由“器物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博物馆教育进入了更加开放、更加以服务为核心的时代。

近年来,博物馆越来越重视人、物、信息之间的多元互动交流,考虑观众的参与性与体验感,更加强调观众的主动选择,互联网技术和高清数字技术的的使用优势凸显,博物馆正迎来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数字变革”。

2、用科技赋能文化

近年来,人们开始对文化的需求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而传统的博物馆静态展示与宣传社教已难以满足参观者的深层次互动和体验的要求。博物馆要积极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变革,必须在教育功能、教育形式的探索上有所突破,向趣味化、体验化方向靠近。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积极尝试融合更加多元化的因素和手段,例如利用VR、AR、游戏等新形式、新技术,提供全息影像欣赏、虚拟触摸、沉浸式体验服务等,用科技传承文明,用科技赋能文化,使参观个体在与文物、文化之间的实时体验与互动交流中,实现对展览内容的认知、对文物展品的理解以及相关文化精髓的领悟。2019年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鼓励发展虚拟博物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线课程、全景展览、数字阅读等线上文化教育服务也正成为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3、AR社教技术的前景

2019年,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年度“鼓励类”产业。博物馆也正积极探索如何借助数字互动手段,让传统文化、红色教育变得生动有趣。如用AR、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武汉革命博物馆去年推出了”AR物联博物馆“首个体验项目《请回答1927》,将博物馆藏品以及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制作成虚拟互动影像,观众携带手机或平板参观,可以看到这些影像渐渐从一幅画或陈列柜中走出来,影像中的历史人物还可能走向观众,亲切的打招呼,历史、知识因此变得生动、有趣。

在青少年教育实践方面,传统博物馆社教方式有着十分明显的劣势。如在课程安排上,开展某一项社教主题,需要馆方、学生、家长等各方在时间上必须达成一致才可,往往会与教辅课程相冲突而被忽视;在授课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经验丰富的教师制作精巧课带动青少年对于博物馆相关课程的学习的兴趣,但对文物产生自发性的学习意向的学生往往是少数;在课程形式上,在展厅中对文物及其历史信息进行展示,或是馆内工作人员以图文的形式在社区或者学校进行宣传教育,并不便于新形势下博物馆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更不可能在互联网时代下与其他非核心文化,诸如游戏,动漫等内容相庭抗理。

这一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则可以借助数字互动手段,让传统文化、红色教育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移动平台,点对点时间选择权将完全归属于授课对象,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则可以将工作的重心向课程研发方向倾斜,避免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同时,也可以创作出更优秀的社教作品,而其他的工作把交由互联网云平台即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AR/MR/XR等“超现实、超媒体”工具,为文物与博物馆教育综合情景互动开

文档评论(0)

189****4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