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docx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

?

?

古喜喜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主要地位,而作为农业发展命脉的农田水利事业,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中地区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的农业区,在汉代关中地区农业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关键词]关中地区;龙首渠;六铺渠;白渠

汉代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得到了全面发展,规模之大,效益之高,在全国均居于首位。当时时期泾、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开发,相继建成了龙首渠、白渠、六铺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解决了关中地区农业发展中的干旱、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极大的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水利建设技术经验,为后世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是十分必要的,认真分析研究秦汉时期的关中地区水利建设情况,对防治水旱灾害,发展现代农田水利事业有重要意义。

一、汉代关中主要水利工程

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中,使得关中地区秦代建设起来的农业发展设施遭到很大破坏。西汉王朝建立之后,由于关中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统治者对关中地区的农业相当重视,为了促进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西汉时期在关中地区除了开通漕渠之外,还修建了龙首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许多水利工程。

(一)龙首渠

龙首渠,西汉在关中地区最早修建的水利工程。汉武帝元狩年间,为了使得重泉(今陕西蒲城地区)以东临晋(今陕西大荔地区)一带、北洛水下游东岸的大量盐碱地能够得到灌溉,于是于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修建了“龙首渠”。由于需灌区地势高,只有抬高引水渠道才能达到灌溉的目的。但是,水渠修建要经过商颜山(铁濂山),这一带土质比较疏松,采用常规的水渠建造方法无法完成水渠的修建。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发明了的“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商颜山。由于在凿渠过程中挖出许多骨骼化石,被当时人们当作龙骨,所以称为“龙首渠”。

龙首渠修建过程中所使用的井渠法,是关中地区在修建水利事业中的创举,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道,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对于后来的水利修建具有很大开创性意义。这井渠法在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有人研究者认为今天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就是由西汉时期的“井渠法”演化而来。另外,亚洲其他地区干旱地带人们也采用这种办法进行农田灌溉,例如中亚和西南亚等地。西汉龙首渠的井渠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世界水利事业具有重要地位。

(二)六铺渠

“六铺渠”,于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当时汉代左内史倪宽主持修建,主要以冶峪、清峪、浊峪等几条小河为水源而修建的六条辅助性渠道。针对当时郑国渠上游北面的农田地势较高,郑国渠无法自流灌溉这一实际情况而修建。主要目的是使得农业区能够得到充分的灌溉。六铺渠建成后渭北地区的灌溉面积更加扩大,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六铺渠规模不大,为了使有限的水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充分发挥灌溉效益,当时特地制订了用水法规,据《汉书·倪宽传》记载“宽既治民,劝农业……开六浦渠,定水令以广灌田”[1]2630,倪宽所指定的“水令”是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水利法令。他不久在当时有利于用水,扩大灌溉面积,而且对后世关中地区灌溉用水制度的形成也产生的一定影响。虽然六铺渠在关中地区灌溉史上所处地位不高,但在实施过程中“水令”的制定,在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白渠

“白渠”,由于经赵中大夫白公于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建议而修建,因此命名为“白渠”。位于郑国渠之南,大致与郑国渠走向相同,均为西北东南走向,渠道在郑国渠南面,渠首也在谷口,向东南流经池阳(治所在今泾阳县西北)、高陵、栎阳(治所在今临潼县东北)等地,最后注入渭水。

白渠建成之后,其与北部的经过六辅渠改造后的郑国渠形成引泾灌区的南北两大干渠,形成了较为持续稳定地旱地农区的大型浇灌系统,使得渭北地区农田获得丰产,建成了西汉时期以长安中心的重要农业经济区。《汉书·沟洫志》评价:“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言此两渠饶也”[2]1265。白渠的溉田面积虽然远比郑国渠小,但是由于他修建的合理性,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更长。

(四)成国渠

西汉时期政府在关中地区修建的另外一条农田灌溉水渠。对于其的建设时间和主持建设者无从考证,在史书中只可以看到建设于汉武帝时期的记载。成国渠的渠首在今天眉县境内,然后向东经过今天扶风,兴平等县,流入西汉上林苑的蒙茏渠。整个渠道以渭水为水源,位于渭水北面,虽然长度小于白渠,但是灌溉面积远远大于白渠所灌溉的区域。西汉后期,一度成为最主要的灌溉渠道,在西汉时期关中西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提高粮食产量等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18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