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之阴阳辨.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脉诊之阴阳辨--第1页

中医脉诊之阴阳辨

脉诊之阴阳辨

脉诊为中医的四大诊法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在心易了,指下难

明”的说法,带有神秘的色彩。然而,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常能在

微小的脉象变化中,捕获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判断出寒热虚实、预

后吉凶,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诊脉,因为脉象的形态众多,兼象复杂,所以识辨不太容易。

识脉之后,由于一病能现多脉,一脉能主多病,判断它是否病脉?属

何病理?并非易事。若要尽情发挥中医脉学的价值,临床中医必须掌

握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熟悉脉诊的方法学,才能达到辨脉识脉,精

通脉理的目的。

脉诊的方法学,基本核心就是阴阳脉法。

一、脉从阴阳的一般原理

阴阳脉法的哲理,建筑在阴阳对立统一观念的基础之上。

中医从脉的部位、深浅、动速、虚盈、体积、波形、来去、弹性、

强弱等多方面状况,分理出寸与尺、浮与沉、数与迟、洪与细、大与

小、长与短、滑与涩、弦与濡、来与去、实与虚等多种成对脉象。

这些配偶的脉象,现象与性质都截然相反,但它们是同一事物的

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不偏不倚,介于其中,合于生理,谓之平脉。太过不及走向极端,

都是病脉。太过之脉属阳,不及之脉属阴。阳脉主表、主动、主热、

主升、主实;阴脉主里、主寒、主静、主降、主虚,这就是脉从阴阳

的一般哲理。

《素问》根据这一哲理,结合天人相应观念和脏腑学说,总结出

不少生理性和病理性脉的变化规律,指出了人之脉与四时寒暑相应,

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五脏平脉,也各有特征;又指出反常脉

的病理特征,如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

气高,下盛则气衰;代则气少,细则气短,涩则心痛;脉滑曰风,脉

中医脉诊之阴阳辨--第1页

中医脉诊之阴阳辨--第2页

涩曰痹;脉盛而浮病在外,脉沉而坚病在中等等。

二、脉从阴阳的诊法

1、寸阳尺阴的问题:中医认为:寸口,弹丸之地,三指之差,但

因部位有异,气血流变不同,所以各部自有特征。

在正常情况下,寸脉较浮,应上焦,故寸脉主阳;尺脉较沉,应

下焦,故尺脉主阴。寸脉宜浮取,尺脉宜沉取,方能得其真谛。

某些病证气盛或热邪充斥三焦时,寸与尺表现出共性,如《伤寒

论》指出的:“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

浮”,均是实例。但是虚实夹杂,表里同病或余邪未尽、寸与尺可显

示各自个性,如《伤寒论太阳篇》的血虚外感证多出现“寸关浮,尺

迟弱”的阳浮阴弱脉,究其故?浮而不甚之脉,唯寸部轻取才能应手

而得;而所谓弱脉,唯尺部中取和沉取才较明显。

2、浮、中、沉取脉的问题:为了明辨脉象,持诊者要以不同指力,

由轻而重探究寸、关、尺三部之脉象。步骤是初举、次按、再寻等。

然后单指寻究,三指总按,候满五十至,消息其太过不及和各部特征。

初举即轻取如三菽之重,使指面轻下于皮肤之上,此法主要能发现浮

纲脉和识别表证。次按即中取如六菽之重,使指面轻下于肌肉之上,

此法主要能辨出脉之波形和流畅程度,大凡滑、涩、弦、濡、紧、芤、

长、短等脉象都由此法来定。

以濡脉为例,是浮而虚软之脉,不初举怎能知其浮?不次按怎能

知其虚软无力。再寻即重取如九至十二菽之重,使指面推于筋骨之间,

此法能发现沉脉伏脉,辨别里证;脉之虚弦实弦、有力无力、气血充

盈、心肾强弱、也由此法鉴别。

单指寻究主要获悉各部特征,三指总按则是为了测知脉象全貌,

如此得来之脉,就比较符合客观,诊断价

文档评论(0)

185****45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