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上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VIP

部编四上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反馈,重点读准“崛”“范”等字音,会写“肃”“赞”“顾”等6个生字。

(二)借助表格,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梳理和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情,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并能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通过有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一)学生准备:把课文读通顺,完成《作业本》第一至二题,以表格形式梳理三件事,查找周恩来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了解周恩来

1.直接揭题,齐读课题。

2.预习反馈,指导难写的字。

(1)反馈生字预习情况。

(2)出示难写字的统计图,说说书写注意点。

重点指导:“晰”部首是“日”;“肃”的第五笔是竖撇,第六笔是竖,最后一笔是点;“赞”第六笔是竖提。

(3)教师范写,学生选择两个觉得最难写的生字写在《作业本》第一题空白田字格处。

3.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周恩来。

(1)引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引出主人公周恩来)

(2)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周恩来。(结合学生的介绍,教师适时补充:周恩来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也是全中国人民心中最敬爱的总理)

(二)借助表格,梳理事件内容

1.借助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分清事件。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

(2)学生交流,并说说梳理事情的方法。

预设一: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新学年开始”“十二岁那年”“一个星期天”,理清课文共讲了3件事。

预设二: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学校”“奉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理清课文共讲了3件事。

(3)小结。抓住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出相对独立的每一件事。

2.借助单元篇章页,明确学习要求。

(1)出示第四单元篇章页,回顾已知。(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出示第七单元篇章页,明确学习新要求。(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校对表格,理清事件内容。

(1)校对表格。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新学年开始

学校

魏校长提问

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连声赞叹

十二岁那天

奉天

伯父告诫

周恩来疑惑不解伯父告知

周恩来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周恩来看见一个中国女人被中国巡警训斥

周恩来询问

周恩来体会“中华不振”

预设一:填写时内容有遗漏的,再读课文,关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补充。

预设二:填写时出现不同人物的,出示单元学习要求,引导关注课文主要人物。

(2)引导学生抓住每件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提炼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3)三人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件事,将事件主要内容写在作业纸上。

(三)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

(1)出示《作业本》第78页的学习提示。(学生借助提示,独立思考三件事情之间的联系)

弄清课文写的每一件事,然后把这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2)小组讨论。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准备汇报。

2.小组汇报,交流事件之间的联系。

(1)分组汇报。交流事件之间的联系并说理由。

预设一:发现三件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两件事之后,才有了修身课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预设二:发现三件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所以才在修身课上回答魏校长,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小结。三件事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课文先写了结果再写原因。

3.自主调整,概括主要内容。

(1)学生尝试把三件事连起来,说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说好课文主要内容。

点拨一:把三件事连起来说,注意三件事的关系,当结果在后时,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来连接事件。

点拨二:当结果在前时,用上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事件。

点拨三:学生汇报时,关注表达,用上合并、删除、改换等方法,把主要内容说通顺,说清楚。

4.评价反馈,小结方法。

(1)同桌互说互评,明确评价要求。

说清楚一件事得一颗★。连起来说通顺得一颗★。

(2)小结。阅读写多件事情的文章,我们可以先理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想一想事件之间的联系,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说通顺,这样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四)学习第一至第十自然段,初步感受远大志向

1.过渡。文中的周恩来正是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才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让我们走进那堂修身课。

2.自由朗读第一至第十自然段,画出周恩来和魏校长的对话。

3.根据魏校长的提问,教师引读对话。

(1)引导学生关注周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07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