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及教学策略.pdfVIP

语文(心得)之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及教学策略.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心得)之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及教学策略--第1页

语文论文之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及教学

策略

一、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

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一方面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

给语文教材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时开阔了中学生的视

野,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也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另

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反

响,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第三,主题、背

景的相似或不同,对本国的文学作品或是一种补充,或是一种强调,或

是一种深化。比如写侵略战争的作品我国本身就有很多,但对于从语言

上进行侵略的写的多还不明显,所以《最后一课》以其突出的主题被选

入到课本中。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选用了三篇外国文学作品即《不会叫的

狗》《犀粪蜣》和《最后一课》,这三篇所选用的外国文学作品与通常所

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不同,它们作为翻译作品的汉译外国文

学作品是具有两重性的。“一方面它们由于中国固有文化的‘归化’力

量而具有中国性,另一方面,它们毕竟是另一语言和文化传统而具有外

国性。所以,翻译文学是一种既不同于外国文学又不同于本国传统文学

的第三种文学。

语文(心得)之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及教学策略--第1页

语文(心得)之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及教学策略--第2页

而文学作品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便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在学习这些作品也就是第三种文学时,教师可以

采取多种策略来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一)背景添加

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外国文学作品有其

特定的产生背景,这就使得学生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因而也就对这些

作品产生了排斥心理。这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详细地介绍文章所反映的

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因此,进行外国文学作品

讲解时,背景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是较早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作

品。入选的原因在于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

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

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篇目。小说重点描写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

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

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

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

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

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

有了庄严的意义。

语文(心得)之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及教学策略--第2页

语文(心得)之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及教学策略--第3页

《最后一课》表现了一种“语言沙文主义”或“语言侵略现象”。

即便这是确凿的,我们倒更愿把《最后一课》当作一篇爱国题材的小说

来教来读。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原因有三:首先,能比较合理地阐释文

本意义;其次,更切合初中生的阅读实际;最后,更有利于作为“例子”

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心理、环境描写)。当然,前者作为一种“新

解”对开阔阅读思路也极有益处,但不宜机械地搬进中学语文课堂。针

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教师需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引导学生以一种更理

想的读法,去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活动。

因而讲解《最后一课》时,教师首先就要了解

文档评论(0)

199****47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