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论语》十二章(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之;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出现的“君子、仁、义、礼、道、诗”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3.体验、欣赏“仁、义、礼、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4.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为本”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单元研习任务

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2、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文章风格?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学习经验,同学间相互交流。

3、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论语》简介;作品简介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是一部以记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也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现存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孔子简介;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世家,曾短期在鲁国做官,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晚年回国后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背景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k12学习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0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