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理论与自己.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约束理论与“自己”

?

?

论文导读:即约束原则(bindingprinciple):(a)照应语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b)代名词必须在管辖语域内自由;(c)指称语必须自由。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要辨别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真正所指并不完全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

关键词:约束原则,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

引言

管约理论(GBTheory)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管辖与约束理论(TheTheoryofGovernmentandBinding)的简称。Chomsky根据名词的指涉功能把名词分成照应语(anaphor)、指代词(pronominal)、指称语(referential)三类。他认为每种语言中都存在且只有这三类起指称作用的词语。他总结出三条基本规律,即约束原则(bindingprinciple):(a)照应语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b)代名词必须在管辖语域内自由;(c)指称语必须自由。简单地讲,约束原则就是通过考察名词和先行语之间的地位高低和所处的区域内外等结构关系,来最终确定二者是否可以共指。

对于立足英语于发展起来的约束原则来说,虽然它能够为大量的英语事实所证实,但其他语言的情况又如何呢?各国语言学家纷纷用本国语材料加以验证。汉语中的“白己”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浓厚兴趣。据研究表明,汉语“自己”一词的照应用法与英语反身代词存在大量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管辖语域和统领关系这两个角度分析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并对此现有的解决办法做一简单的评述。

1.从管辖语域看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

1.1长距离约束(longdistancebinding)

当生成语法学者把约束理论用于汉语,他们首先发现汉语“自己”一词的先行语可以越出其局部范围,即“自己”可以在约束原则所规定的管辖语域之外受到约束。这种现象被称为长距离约束(longdistancebinding)。例如:

老张i知道[小李j喜欢自己i/j]。

老张i听说[小李j骂自己i/j]。

按照约束理论,两句中“自己”的管辖语域分别为括号所示,“自己”只能受“小李”的约束。然而,事实是大多数讲汉语的人都认为两句中的“自己”既可以指“小李”也可以指“老张”。这一现象不仅使得汉语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形成对立,而且对Chomsky(1981)所提出的第一约束原则构成了至少是表面上的反例。那么,如何解释汉语中的这种现象?汉语中的长距离约束应受哪些句法限制?

王嘉龄等(WangStillings1984;Mohanan1982)提出的方案是更改Chomsky的名词词组分类,认为“自己”不是照应语、代名词或指称语中的任何一类,应归属于新的一类名词,并称之为“照应指代词”。为此,他们建议应在约束原则中再增设第四条来处理这类词语。但这样做不但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理论问题,同时对汉语句子中何时允许长距离约束,何时不允许长距离约束仍然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

1.2阻塞效应(blockingeffect)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又相继发现汉语中的长距离约束会受到这样的限制:位于反身代词近处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会阻挡“自己”以位于远处的名词作为先行语。这种现象被称为阻塞效应(blockingeffect)。论文发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阻塞效应最早是由黄运骤(YH.Huang1984)和汤志真〔Tang1985,1989)等提出。他们认为,只有当所有可能的先行词在人称和数量特征上保持一致时,对“自己”的长距离约束才能实现,如果根句主语和“自己”之间被一个有不同人称的名词短语隔离时,长距离约束就会被阻断。例如:

张三i觉得我j对自己j没有信心。

他i觉得你j对自己i/j没信心。论文发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自阻塞效应提出后,,阻断效应就成了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为解释阻断效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并为此争论不休。但是从总体上讲,他们基本上都是用一种方法来解释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的阻断效应。

2.从统领关系看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

汉语中的“自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管辖区域的限制,而且,大量的事实表明它也不受统领关系的严格限制。简言之,统领在汉语中既非必要条件,又非充分条件:统领用于汉语,有时会失之过严,有时又会失之过宽。

2.1失之过严――次统领

按照约束理论,只有统领反身代词的成分才能充当它的先行语。然而,汉语中的情况并非始终如此。如:

小张i的阴谋害了自己i。

小张i那样做对自己i不利。

两句中,虽然“自己”均不受“小张”统领,但只能指“小张”。论文发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显然,汉语中的反身代词并不一定要被先行语统领才可与其共指。

为了说明汉语中的先行语与反身代词受一定的结构限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43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