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国开(电大)《水利工程测量》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第1页
《水利工程测量》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分,共15分)
1.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空间点位的科学)的科
学。它的内容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
2.(重力的方向线)称为铅垂线。
3.铅垂线是(测量工作的)基准线。
4.(地面线沿其垂直方向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绝对高程。
5.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几何要素是:(水平距离)、(水平角)、(高
程)。
6.常用的高斯投影带有:(六度投影带)、(三度投影带)两种。
7.地形图的分幅方法有:(梯形分幅)和(矩形分幅)两种。
8.在一般的地形图上,等高线分为(首曲线)和(计曲线)两种。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
A.法线
B.铅垂线
C.方向线
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
A.水准面
B.水平面
C.大地水准面
3.以经度和纬度为参数表示地面点的位置,称为()。
A.地理坐标
国开(电大)《水利工程测量》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第1页
国开(电大)《水利工程测量》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第2页
C.平面直角坐标
4.高斯投影是保持()不变的投影。
A.长度
B.面积
角度
5.已知A、B两点的坐标增量为:△X=+100.00m,△Y=-100.00m;
ABAB
则AB边的坐标方位角是()。
A.45°
B.225°
C.315°
(简要回答,每小题5分,共50分)
1.水利工程测量的任务及作用是什么?
答:(1)为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提供所需要的测绘资料。
勘测、规划时需要提供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及有关信息,建筑物设计时需
要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
(2)施工阶段要将图纸上设计好的建筑物按其位置、大小测设于实
地,以便据此施工,此工作称为测设(俗称放样)。
(3)在施工过程中及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阶段,需要对建筑物的
稳定性及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此项工作称为安全监测。
2.何为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大地水准面是如何定义的?
答:静止的水面称为水准面,水准面是受地球重力影响形成的,是一
个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连续曲面,并且是一个重力场的等位面。与平均
海水面吻合并向大陆岛屿内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3.如何表示地面点的位置?我国目前采用的大地坐标系和高程基准
国开(电大)《水利工程测量》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第2页
国开(电大)《水利工程测量》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第3页
答:确定地面上一点的空间位置,包括确定它在某投影面上的位置(以
坐标表示)及其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即高程。
我国目前采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高程标准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
准。
4.为何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在工程建设中多大范围可以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育文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科下册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pdf
- 幼儿园微型农场:蔬菜种植与养护实践活动方案.pdf
- 人员培训与开发教案.pdf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学习计划(通用16篇).pdf
-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活动方案.pdf
- sztadq变频器TD500说明书.pdf
- 展厅设计施工合同.pdf
- 学校能源使用管理制度.pdf
- 巾帼大宣讲领读稿.pdf
-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备考试教育法规.pdf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