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痤疮100例临床疗效观察.docx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100例临床疗效观察.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

??

?

?

?

?

?

?

?

???

?

?

?

?

?

【摘要】目的中医辨证治疗痤疮临床分析及其临床价值评价。方法2017~2018年,我院中医皮肤科收治痤疮180例,按随机数法将中医组患者分为中医组100例,西医组80例。中医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西医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中医组有效率为91.0%,明显高于西医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复发率为4.4%,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痤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预后良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痤疮;辨证治疗

痤疮是由于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的临床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看到更多的青少年。临床结节、粉刺、脓疱、丘疹、瘢痕、囊肿为主要表现,在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面部、背部、胸部等)[1]。目前,抗生素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痤疮,虽然疗效较好,但副作用和复发的药物比较常见,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中医治疗本病有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本文对我院痤疮辨证治疗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中医皮肤科共抽取痤疮患者180例,全部按临床皮肤科和中医皮肤科的诊断标准选择:①以颜面、胸、背部等好发;②与结节、痤疮、脓疱、囊肿、丘疹、疤痕和皮脂积液有关的临床症状;③根据Pillsbury分类对患者进行分类,所有患者均符合II~IV度。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中医治疗组(100例)和西医治疗组(80例),治疗组男性59例,女性41例。病程1个月~5年,平均2.7~0.9年,其中肺经风热42例,脾胃湿热31例,肝肾阴虚15例,肝气郁结12例。西医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从14岁到36岁不等。病程1个月~5年,平均2.8~1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中医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具体如下:①肺经风热型:配方包括枇杷叶、苦参、菊花、栀子、黄连、槐根、苦参、虎杖各15g;②脾胃湿热型:包括白扁豆、莲子、砂仁、茯苓、山茱萸各20g、桔梗、党参、可可籽、甘草根、山药各10g;③肝肾阴虚证:地黄20g,山药15g,泽泻15g,茯苓10g,牡丹皮10g;④肝郁型:益母草、栀子、当归、大戟、甘草各10克、柴胡(酒)、牡丹各15克。所有处方均按200ml煎煮,分为两袋,早、晚两袋,餐前、餐后0.5h,每次1次,3周。西医组:痤疮患者,口服米诺环素50mg/次,每日2次。给药后3周,观察两组的疗效及预后[2]。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根据临床皮损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后的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计算疗效指标,其中疗效指数=治疗前后总皮损评分之差/治疗前总皮损评分×100%。按疗效指数进行疗效判定:①痊愈:疗效指数大于90%;②显效:疗效指数介于60%~90%;③进步:疗效指数介于30%~9%;④无效:疗效指数小于30%。其中①②③纳入有效,④纳入无效,计算有效率,有效率=有效/总数×100%。同时,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以%表示,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平a=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风热肺型25例,显效8例,进展5例,脾胃湿热20例,疗效显着5例,改善3例。总有效率91.0%,明显高于西医组(67.5%,P0.05),肝郁型有效率7例,2例,1例。总有效率91.0%,高于西医组67.5%(P0.05),总有效率91.0%,高于西医组67.5%(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比较西医组不良反应和复发分别发生8例和9例,中医组为3例和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有效率(%)

西医组

80

32

25

17

26

67.5

中医组:

91.0

肺经风热型

42

25

8

5

4

脾胃湿热型

31

20

5

3

3

肝肾阴虚型

15

8

4

2

1

肝气郁结型

12

7

3

1

1

注:χ2=5.61,与西医组比较,P0.05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不良反应发生率

复发率

西医组

80

8(10.0)

9(16.7)

中医组

100

3(3.0)

4(4.4)

χ2

3.98

4.26

P

文档评论(0)

138****80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